xinde

沧州:培育者培育第1期成功举办


2019-06-02 08:32:28 来源:活泉中心

2019年5月3—23日,由修会联谊会、合一灵修团队、活泉中心三方合作的培育者培育二届一期在活泉中心如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25个团体的38名学员,在10位导师的全程陪伴中,度过了20天美好的“初学生活”。

本次课程运用合一灵修原理与立体操作架构,由合一灵修的督导团与导师负责,在活泉中心复制一个“培育团体”,体验团体生活的喜悦和考验,共同分享,接受差异,在日常琐事及与人交往中觉察自己,反省祈祷,不断成长。第一期安排了两个课程:由合一灵修团队用合一灵修课程带领的人格整合;圣望会的冯修女带给大家的修会神恩。培育者的培育不但是课程设计,团体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团体生活安排有集体及个别散心,团体工作及团体活动,还有每天不同内容的小组分享,让大家在生活中体验作为培育者应该怎样度好奉献生活……

学员分享:

培育者培育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通过第一期的学习,让我越来越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善于觉察和发现内在的自我,自身的状况和情绪,认识我的价值观和真正的需求,以及正确的信念观念。更让我在基督内找到我的基本需要和期待,引领我迈上了与主合一的道路。

此次学习并非我的特别期待,但上主向我发力,并携带丰富的恩宠在此等候我。课程的内容并不陌生,但用合一灵修的理念来阐述、操练,确实把我带入一个新的领域。我没有接触过心灵太极,但就其理念已经带给我“回家”的感觉。在灵修的领域里,竟然也可以用我身为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在中国的本土文化里与主相遇,无论在人性的哪个层面都有主的陪伴——生活的天主与我天主!

20天的时光,为我是"大博尔山"的体验。原本把情绪、需求、防卫等词列入“黑名单”的我,借着课程,转变了我的观念,原来样样都好,都有天主的美意与动力在。通过团体生活与兄弟姐妹们的分享,猛然发现,原来快乐是可以这么简单的拥有。更感恩导师对无助的自己的陪伴与引导,多次让我体验到了"天开了”的心境。这段时间的滋养,将成为我在奉献生活路上面对"加尔瓦略山"的动力与力量。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天主安排了这次学习,感悟颇多:首先,惊叹天主的奇妙作为。中国人是一个讲“情”的民族,可我们惯用的是西方的灵修模式,西方人讲“理”,理通了,一切就都通了,很容易在信仰内超越自我,与主合一。但我们这个讲“情”的民族,往往被这些灵修模式套的很辛苦,很多时候理通了,但情不通,就被卡住了。所以合一灵修用中国文化的阴阳转化,以健康的八个步骤梳理我们的“情”还是很有效果的,尤其是被卡住的点,正好成为与主合一的切入点……其次,神恩本身来说就是属于圣神的,神恩激发人内在的热忱,使之热爱基督,渴望建树教会,我相信,当我真正的渴望活出神恩时,圣神必会助我!

特别感恩生命的主给予我所需,带我再次回到并体验“纳匝肋”的生活。透过学习合一祈祷法助我转化内在的动力,体验到一种喜乐。团体生活分享彼此不同,平凡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天主,碰触到真实的自己,爱我的天主,强化的我的祈祷生活。

从经验得知,以合一灵修的方式做人格整合的操练,既简单又容易深入。操练中觉察到人性的任何层面可以是与主相遇的切入点,体验到天主的爱越深,自己内在自由的空间越大。经验之一:觉察到抗拒的不健康模式影响自己与天主、他人的关系,原来情感记忆中有想得到母爱而被拒绝的经验,祈祷中向主表达,默观到一婴儿躺在母亲怀中吸乳、安睡,享受良久,直至饱足。当体验到自己如此的被爱时,顿时泪如泉!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在阴面体验到天主的爱。

心灵太极的八个健康祈祷步骤是我的最大收获,在生活与祈祷中合理运用这个思维模式,使自己时常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祈祷中尝试并力行与自己、万物连接,与主相遇。20天的团体生活体验到兄弟姐妹们同居共处,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大家一同共餐、分享、玩耍、交流,在兄弟姐妹们的行动与话语中得到帮助、鼓励、支持、肯定、赞美,这里体验到家的温暖。

阳面对天主爱的体验:体验到主就在我们人性动力的各个层面陪伴、呵护和邀请我,“你们应存留在我的爱内,我的话也存留在你们内,好使你们享受圆满的喜乐……”在这样的“存留和一体内”享受着很深的“安宁与憩息”,也在他内品尝着一切,一切在他内都在转动着,在一切内体验着生命的融合。阴面对天主爱的体验:自己的模式是容易焦虑、紧张,在跟主表达时,发现原来我生命中的脆弱部分与我原是一体,我需“存留”其中,体会主的接纳、认定和欣赏。祂爱我现在的样子。使我有能力带着自己的脆弱做选择,感应主的心意回应他的邀请,也让我感受到是一个不断内化和拥有的过程。修会神恩是我们奉献生活者的坐标和支点。这次学习也燃起了我对修会神恩的热爱和渴望,更认定我们修会神恩的独特和丰富,因在她内蕴藏很深的生命宝藏,有待我们认识、挖掘、传递这份丰富的生命宝藏!


本文标题:沧州:培育者培育第1期成功举办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