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修会团体圣召,丰富地方教会发展
2019-05-22 09:18:36
中国教会建立修会团体的必要性及意义
无论是元代在中国建立的教会团体的方济各会,还是明末清初将福音带入宫廷的耶稣会,或是从清朝到民国间不同时代男女修会的爱心奉献,都足以说明修会为基督福音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教会的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中国教会不再仅仅是一个只会接受外来援助的教会,还是一个可以付出帮助兄弟教会的日趋成熟的地方教会。这种付出已在物质层面有所体现,比如,印尼海啸、意大利地震、海地地震等灾难发生的时候,中国天主教神长教友已经开始积极奉献爱心,合作捐助当地灾民。但是,在人力、信仰和文化层面提供援助与服务还没有起步。从教会自身来看,地方教会向外派遣传教会士是其自身发展和成熟的标志。这种奉献付出势必也会推动当地教会的发展,因为在付出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将获得祝福与成长,并促进本地圣召蓬勃发展,促进所在国对外友好交流和文化经济合作发展。
中国教会自身发展需要新兴教会团体
目前,外籍传教士来华公开传教还不可能,因此,中国天主教神长教友应该通过度奉献生活者的团体相互帮助支持。比如,目前中国东南西北各地教会的圣召分布不平衡,北方一些教区的圣召相对多些,南方某些教区严重缺乏圣召。为此,我们应邀请一批有意度修会奉献生活的神父、修士和教友形成一个新兴的团体,以其帮助那些圣召缺乏的教区。[ 可喜的是一些教区之间有了借调神父或修女相助的现象,但互助机制上还处于尝试阶段,其长期性还有待探讨,也需要新兴修会团体的参与。]
向外发展:派出去、走出国门
我国向海外输送出家的传教人才或僧人,古代有,今天也有。而且,这样的输送都发生在国家繁荣富强的时代。比如,唐朝的鉴真法师和刚刚就任尼泊尔兰毗尼中华寺主持的释怀善法师以及近年来中国佛教界派往欧美和亚洲等国的一些僧人。这为宏扬中华民族文化,推进海外民间文化交流,宣传中国,团结海外华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拙文“基督宗教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载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历史上,中国教会曾经派遣神父到韩国服务,中国教会也有过建立修会团体。[ 40年代,刚恒毅枢机和雷鸣远神父分别创立了只为服务中国人的“主徒会”和“若翰小兄弟会”。]
海外华人团体堂区需要中国修会团体派出堂区司铎
据统计,全世界有5700多万华侨身居海外,分布在世界60个国家之中。他们之中的教友们需要照顾。过去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地的华侨教会大都是当地教区的海外华人司铎、港台两地教会的神职人员、曾经在华服务过的国籍修会传教士应邀担任其本堂神父。近十年来,一批在海外读书的中国内地神父们才有机会担任部分华侨堂区的本堂职务。未来中国修会团体应该思考如何服务海外华人堂区。
推动年轻一代圣召选择度奉献生活
过去十多年,内地教会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男女修会团体的创办人传记丛书,尤其一些修会会祖的嘉言懿行故事,[ 如,圣本笃传/会规、圣依纳爵、方济格、圣道明、鲍斯高传、圣杨生、圣道明沙维豪、金邦尼、圣女柏姬达、嘉禄•富高、圣女小德兰、耶稣玛利亚甘第达传、圣女玛加利大等。] 向广大青少年教友介绍这些教会圣贤的见证和奉献故事而推动男女修会团体发现和培育圣召。
新兴的修会团体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神职人员,还应该邀请平信徒以其普通身份参加。当前,中国教会建立国籍修会团体的时机逐渐成熟了。同时,一些新兴团体模式应该引起中国教会的重视,有所启发,做出回应。
©2001-2010 信德文化研究所
Faith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