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魏德东教授发表论文:教会的世俗化与社会的神圣化


2019-05-21 16:07:41

教会的世俗化与社会的神圣化
——以当代中国宗教公益事业为例
(概要)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魏德东教授

     最近30年来,中国社会进入急速的现代化时期,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也随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本文的看法是:就中国宗教与现代化关系而言,基本走向是教会的世俗化与社会的神圣化。从教会的视角看,为了应对现代化的挑战,教会的世俗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这意味着教会自身在思想、体制、行为等各方面,淡化其神圣性,迎合世俗社会的需求;从社会的视角看,在允许宗教进入之后,在大众信仰、公共知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社会正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宗教的影响,社会的神圣性得到提高,这意味着,社会排斥宗教的强度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宗教徒,或对宗教有较为正面的看法,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得到增强。

一、当代中国的宗教公益事业
     本文所说的宗教公益事业,指由宗教团体和宗教徒组织、负责的促进公共利益的事业。
     当代中国的公益事业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94年成立的中华慈善总会被看作是当代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该会依托于民政部,官办民助,慈善、公益这样的概念自此具有了彻底的合法性。
     与这类半政府的慈善组织相比,当代中国宗教界的公益实践实际上走在了政府的前面。1985年4月,基督教的爱德基金会成立,1997年,河北天主教会成立了“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2006年更名为“进德公益事业服务中心 ”。在全国范围内,天主教积极推动公益事业,截止2007年5月,天主教基层教会在全国各地开办了345个公益实体组织。
     在佛教方面,较早成立的公益组织有1986年的杭州“社会公益福利基金”。
     2006年,中国道教协会和成都慈善会共同发起“中华道德慈善行·帮困助学”活动。

二、公益事业中教会的世俗化
     当代中国的宗教公益事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慈善类组织的形成,这些现代组织成为宗教界与社会交往的主要媒介。
     公益事业促进宗教世俗化的第三个突出表现就是“宗教产品的标准化”。

三、宗教公益事业对社会的神圣化的推动
     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俗信仰占统治地位,宗教先天地多元并存,宗教公益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外一种走向的,这就促进了社会的神圣化。
     公益事业是宗教发挥作用的最佳途径,中国宗教也正是在公益事业中赢得了社会的接受和尊重。

四、小结
     对当代中国宗教和社会而言,宗教公益事业的开展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中国教会将在公益服务中锤炼出现代品格,赢得其存在的合法性;中国社会也将蒙薰宗教精神的雨露,成为道德与文明的现代国家。


本文标题:魏德东教授发表论文:教会的世俗化与社会的神圣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