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江先生发表论文:中国当代佛教的公益事业
2007-06-28 16:45:29
中国当代佛教的公益事业
(概要)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2005级博士生 张云江
一、中国当代佛教公益事业的发展
佛教以“慈悲喜舍”为教导,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更有太虚法师“人间(生)佛教”的指引,故能秉承古代佛教如“义仓”、“悲田坊”、“安乐坊”、“养病坊”、“安济坊”等慈善事业的传统,并借鉴、吸收基督教在华开办各种公益事业的经验,而在近代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发扬光大,在海内外许多地方都开设了一些慈善事业,初步实现了佛教公益事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型。
通观近三十年中国当代佛教公益事业的发展,大略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
2、初创期(20世纪90年代)
3、发展期(21世纪初)
二、中国当代佛教公益事业的内容
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佛教公益事业所开展的公益事业,其内容可以大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扶危济困型
第二、捐资助学型
第三、医疗救助型
第四、护生环保型
第五、文化事业型
三、中国当代佛教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
其类型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1、专门成立的佛教公益组织
2、长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时间较长或规模、影响较大的佛教协会、寺庙
3、“随缘参与”型佛教组织
四、中国当代佛教参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
各组织募集资金、物质的方式有:信众捐助、个人捐助、法会(法事)收入、会员会费、日行一善、义演义卖等
五、中国当代佛教公益事业的特点与问题
首先,中国当代佛教所开展的公益事业,“世俗化”倾向比较明显,较少宗教利益诉求。
其次,中国当代佛教所开展的各项公益事业中,随顺机缘、被动的情况较为常见,而较少独立品格。
第三,中国当代佛教所开展的公益事业,影响力一般都比较小。
第四,中国当代佛教所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品类比较单一,范围相对狭窄,具有佛教特色或优势的公益事业特征不明显。
第五,中国当代佛教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宣传上以传统理念如慈悲救世等为主,而较少新的、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理论建树,较少社会公众参与。
最后,中国当代佛教所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以“捐助”为主,而较少“义工服务”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