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主题:“伦理与社会”论文演讲 2月27日上午8:00,研讨会进入第八主题:伦理与社会。这一场的四位发言人分别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中国经学院办公室主任杨淑丽女士,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任继春主任,邯郸市道教协会宋至如道长。 杨慧林教授昨晚才于百忙中风尘仆仆地赶来,他的发言题目是“基督教价值的功能性诠释与结构性诠释”。他认为对于功能性和结构性诠释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撑是艾利亚德(音)的“神圣相遇”说法:“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现象学、心理学方式来研究宗教都是错误的,宗教只能当成一种带有宗教性的东西被研究,即‘神圣相遇’。”这里面包含着人文学者的一种特别趣味,一种问题意识,发人深思。 杨淑丽主任的发言题目是“教职人员应成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力量”。她以伊斯兰教为例,指出发挥宗教教职人员的积极能动作用,使宗教自身主动地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起来。 任继春主任的发言题目是“从‘解经工作’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解经”工作,是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伊斯兰教界权威人士,组成一个权威性的教义解释班子,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伊斯兰教有关教义做出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解释。 宋至如道长的发言题目是“道教伦理道德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他从《道德经》中的“冲气以为和”之“中和”便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准则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出道教养生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即是热爱生命、追求长生,道德教化与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