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清官徐光启


2006-01-25 09:35:19 来源:信德报(第254期)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 他一生有30余年从政,晚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同时他又是一位天主教徒。但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他的贡献最大,亦最为人称道。同时,他又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清官。也许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太大,所以,人们对他为官清廉的事迹知之不多。
    徐光启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诞生于上海县城内太卿坊(今老城厢乔家路)。1604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检讨,经历了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几代皇帝。明朝后期社会黑暗,宦官乱政,结党营私,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成风。徐光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出污泥而不染。
    举几个例子:1617年初(万历四十五年),他晋升为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仍兼翰林院检讨。这一年夏,他代表朝廷到宁夏册封庆世子朱倬崔为庆王。奉命册封,按照明朝的官场惯例,受封者都要对朝廷派来的官员馈赠礼物,庆王当然也不例外,馈赠给徐光启二百金和币仪等礼物。徐光启分文不收。庆王又派人追送至陕西潼关。这是送上门的礼物,谈不上受贿,而且收取也是“合理合法”的。可是,徐光启还是婉言谢绝了。1632年春(崇祯五年),徐光启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兼纂修《熹宗实录》总裁。东阁大学士是一品官,掌管国家大事,地位相当于宰相。同僚们看到他得到皇帝的宠幸,纷纷前来送礼祝贺,平时冷落的寓所顿时门庭若市,但是徐光启对他们的馈赠一一“婉词谢却”。这一年,徐光启70岁,许多大臣和亲朋好友纷纷送来礼品,一是祝贺他高升,二是为他祝寿,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他却吩咐儿辈一概辞谢,不收任何人的礼物。他的儿子徐骥很感慨地说,父亲“生平取予不苟,往往类此”。也就是说,徐光启一生中对别人赠送的礼物,往往是不接受的。
    1633年(崇祯六年),崇祯皇帝又晋升他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主持阁务。72岁的徐光启“心思耳目,俱见衰残”,再三推辞,崇祯皇帝还要他“出山”“佐理”。徐光启又折腾了一番,终于心力交瘁,三个月后在他的寓所逝世了。
    徐光启逝世时,妻子、儿子在上海。人们清理他的遗产,寓所里存放了一批他的手稿,一只陈旧的箱子,箱子里有几件破旧的衣服,还有一两银子。在他的卧榻上有一只冬天用来取暧的汤壶子。汤壶子有点渗漏,致使破旧的棉被上留下了一个破洞。身为宰相,位极人臣,“盖棺之日,囊无余资。”真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在老家上海,除了住宅“九间楼”和他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农庄别墅与“双园”外,别无所有。这就是徐光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当时,上海地方上曾流传“顾半城,徐一角”。顾是指官僚地主顾昌祚,他是徐光启的亲家。他在上海建造“世春堂”,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拥有“半城”的财富,而徐光启却仅有“一角”。人们常说,在封建社会无官不贪。这是老百姓对封建社会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心声。但是,在封建社会中确定也有一些清官,他们确实是很廉洁的,徐光启不就是其中的一位吗?
    著名学者张溥说,崇祯四年春,有一天他和同学徐退谷一起到徐光启在北京的寓所,亲眼见他端坐在案前,埋头奋笔疾书。卧室不过一丈见方,床上铺了一条粗棉布的被子,连帐子也没有。身边没有亲人,只有一个老仆人“应门出入传语”。他又听说徐光启勤奋好学,老而弥笃。冬天不烤火炉,夏天不用扇子。分秒必争,专心致志做学问。每天工作到半夜,方肯罢休。这时,徐光启已经升任礼部尚书,在张溥心目中,朝中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府第堂皇,妻妾成群!哪一个不是骄奢淫逸,贪得无厌!而徐光启居室如此简陋、生活如此俭朴、工作又是如此勤奋,这哪里像一个大臣,这与一般贫寒的士大夫有什么区别呢?
    张溥十分感叹地写道:“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是的,徐光启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一生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清官;一个孜孜不倦埋头于学问的科学家。他不仅留给我们《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几何原本》、《徐氏庖言》等有形的精神财富,还留给我们忧国忧民、廉洁奉公等无形的精神财富。

    朱方济摘自2005年12月12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本文标题:清官徐光启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