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忧苦者是基督徒当行之道
2018-02-23 10:32:29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8年2月12日,7期(总第757期)
早年,村上有一位老人去世,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孙子却向其他的孩子夸耀说:“我爷爷死了!我可以吃肉菜,看电影了!”其幼稚,让人哭笑不得!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幼稚”并不在少数,包括我们教友在内的很多的人,常会沉湎于自己的欢愉舒畅和幸福中,且美其名曰,享受天主的恩典,而对他人的艰难困苦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忘记了圣保禄宗徒“应与喜乐的一同喜乐,与哭泣者一同哭泣”(罗12:15)、以及“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要一同受苦 ”(格前 12:26)的诚挚训谕。事实上,与哭泣者一同哭泣,比与喜乐者一同喜乐更为重要。所谓“快乐”,即是说“乐”总是过得很快,而“苦”却总是漫长而持久。人在痛苦中总会千方百计期待一点点安慰,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赋予一丝同情怜悯与抚慰,一定会产生“雪中送炭”的特殊效应。
忽略身边人的疾苦和困难,常会滋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当然,这与每个人的心态和侧重点密切相关,那些只知“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利己者,根本就不会关注邻人的饥寒冷暖。但作为基督的门徒,天天都在宣扬爱的我们,如果也如此这般,那又怎么能让天父的名受显扬?我们必须牢记若望宗徒的训诫:“谁若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却硬着心肠,置之不理,天主的爱怎么能存在他的心内?孩子们,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为和事实”(若一3:17-18)。我们绝不能“一叶障目”,让自己的歌声、掌声、欢笑声淹没“最小兄弟”的痛苦呻吟涕哭声。我们自己丰衣足食,是否想到去帮助缺衣少食的兄弟姊妹?我们安居乐业一帆风顺,是否想到帮助那些“屋漏又遭连夜雨”的不幸者?
诗人杜甫虽然非常贫苦,却能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凄惨生活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发出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足以说明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以及他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和超凡脱俗的高尚风格。这也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及关注民间疾苦的思想境界毫无二致。我们是否也会具有这样的思想情感?快乐的人自有其快乐的理由,我们不参与,他依然会快乐,但忧苦的人总希望有人抚慰、缓解、分担他的忧苦,那么我们的怜悯同情慰问则显得更重要。
非常可惜,我们总是“爱的口号震天响,爱的行动放空枪!”“爱的歌儿天天唱,看见穷苦并不帮!”对于身边的灾难和世界的灾难皆熟视无睹,也不怜悯也不悲伤,这合乎耶稣基督的博爱精神吗?合乎保禄宗徒“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要一同受苦”(格前12:26)的训导吗?每当世界有重大灾难时,教宗总会在第一时间表示关注关怀关心,这又说明什么?2018年元月2日,秘鲁发生客车坠崖48人丧生的事故,教宗立即致电哀悼受害者。他不仅哀悼亡者,“也向那些因此重大损失而哭泣的亡者家属表示安慰,并给予伤者精神上的关怀”。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及时关注的重点,而不是“跪在福窝、安心念经,自得其乐!”。
电影演员袁立,过去只是“与喜乐的一同喜乐”,现在却忽然改变行径,离开演艺娱乐圈“与哭泣的一同哭泣”,一个成为“尘肺病农民的援救者”,成为三千个穷苦孩子的“妈妈”,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样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面对没有袜子的人,你有两双就是罪恶”,这也正是说明,对赤贫者没有实际救助就不是天主的旨意。正因为我们没有把怜悯弱势群体看作是怜悯耶稣,没有活出基督徒的核心形象。尼采曾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他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了。”言外之意就是说,所有的基督徒都离基督的精神甚远,这难道不是在向我们敲警钟吗?一位印度政府官员曾对德肋撒修女说:“姆姆,你知道吗?我爱基督,但是我恨基督徒。”接着他又解释说“因为基督徒没有把基督带给我们,他们没有圆满地活出基督徒的使命。”印度甘地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基督徒圆满地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在印度就没有印度教了。”这些声言,绝非恶意攻击,实在是许多基督徒积重难返的病态,我们又怎能不因此而感到万分内疚、焦急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