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座四旬期避静第五天第一场默想:慈悲是看见、停下、触摸


2016-03-11 03:53:20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与圣座部会神长们的四旬期避静於3月10日进入了第五天。带领避静的龙基神父当天上午在第一场默想中表示:教会与每位基督徒都应该具有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心肠,悲悯世人的创伤,因为呵护苦难者有助於改善社会关系,抵拒丢弃文化。
门徒们在失落与痛苦中度过了耶稣死後的三天。到了复活主日的清晨,那跑去坟墓打算为耶稣涂抹香料的妇人依然愁容满面,看见坟墓之石被挪开後更加忧苦。这时有一个声音叫住她:“女人!你找谁?你哭什麽?”(参阅:若廿1-15)。龙基神父以这一幕场景来描述天主对人类苦难的态度。
龙基神父指明,耶稣复活了;祂“是生命的天主”,祂“关切玛达肋纳的悲伤”。“在圣周五的最後一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右盗的苦痛操心;在复活主日的清晨祂又为玛利亚的悲痛与爱劳神”,因为这就是“耶稣的作风”,祂是一个“热爱交往的人”。耶稣“从不看人的罪过,只关注人的苦难与需要”。那麽,“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看见、体会、触摸和悲悯他人的创伤呢?”
龙基神父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说:“我们应该学习耶稣的目光与举止,也就是慈善撒玛黎雅人的目光与举止:看见、停下、触摸,这三个动词绝不能忘记。看见:撒玛黎雅人‘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路十33)。他看到那人受伤,感觉心痛不已”。神父举例说道,饥饿有它背後的原因,移民也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所谓“火烧地”(Terra dei fuochi)的癌症高发现象必定有它的缘由。“探寻痛苦的缘由乃是使徒之责。我们要在有人哭泣的地方停下来,一同找出罪恶的根源,然後将它消除”。
耶稣看到苦难者後动了怜悯之心的情景在福音中有很多。龙基神父表示,怜悯一词在希腊语境中指的是感到“腹痉挛”。因此,真正的怜悯不是抽象、崇高的思想,而是身体的疼痛。这样的疼痛促使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没有像司祭和肋未人那样“走过去”(参阅:路十31-32)。此外,“走过去後什麽也没有,更不用说天主了”。
真正的差别不在於我们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不在於是否有信仰;而在於面对他人的创伤我们是否停下脚步。“假如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仅仅去分担他人的痛苦,我将会更加博学,比那些读书破万卷之人更有学问。我是生活的智者”。
带领避静的龙基神父然後谈到第三个动词——“触摸”。“耶稣每当心有感触,就会触摸”。祂触摸那“不可接触者”,癞病人,人类最初的“丢弃”。祂触摸纳因城寡妇的独子,“扶着死去的青年,令他复活,并把他交还他的母亲”(参阅:路七11-15)。
龙基神父提醒道:“不诚恳的目光将带来黑暗,引发更具摧毁力的行动:它很可能将看不见的人变为有罪之人,把受害者,例如难民、移民和穷人,变为有罪之人,变为问题的缘由。我看见、停下来、触摸、擦乾眼泪,我知道这不能改变世界,不能改变罪恶的体制,但我宣扬了一种理念:饥饿并非不可征服;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擦拭他人的流泪;我不能让有需要的人自生自灭;同甘共苦是人类最基本的形态。因为慈悲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慈悲如手足那样重要!天主是这样宽恕的:祂不签发赦罪书,只用双手,一次触摸、一个爱抚。”

本文标题:圣座四旬期避静第五天第一场默想:慈悲是看见、停下、触摸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