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学者之声


2015-12-01 10:15:38

蔡惠民神父


(香港圣神修院教授)
    刚开始我们举办这个研讨会的时候有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个互相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大家的发言,来推动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但具体是什么?困难在哪里?由于起初互相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大家感兴趣的是什么,所以第一届和第二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做一些分享,讨论中国天主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种种困难。通过第三届就知道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大家对对方的困难也慢慢地加深了了解。到了第五届,我们谈的问题就比较具体、比较到位了,例如: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怎么样看待宗教?宗教的作用是什么?从教会的角度来看,我们怎么样来与中国的社会融合?从第一届到第五届,我发现会议的内容越来越具体。再继续办下去,我希望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影响。通过这个会议,把中国教会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来做讨论,为中国大陆的宗教政策和管理方式提供参考,一方面让宗教正面发挥它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让基督宗教特别是天主教,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陈建光博士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牧师)
     与会人员有政界、教界和学界,这样的对话交流可以让主教、神父们借着学界对社会与教会之间的发展有一个扩大眼界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明白别人是怎么看教会的,这个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会做很多的事情,但很少有这种视野来看一些问题,有了这样的视野,当我们在领导教会发展的时候就会考虑得更全面。
    对学者们来说,他们一般只是从学术角度来研究宗教,往往忽略了教会内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以及一些说不出的难处,这些情况在外面不容易看得出来,当他们在这里听到这些声音以后,会更正确地了解教会,从他们的学术眼光也会多考虑教会的目的和期望。由于学者不是教会的内行人,往往就忽略了教会的本质、目的、诉求以及她的愿望,因此,研讨会提供这样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非常重要。
    普世天主教跟所有信奉基督的人,包括东正教、基督新教等,也是一个更大的、共同的基督宗教的群体之一。天主教与基督新教之间其实有着更多共同的地方,多于分歧的地方,例如:基本的信念很类似,大家有同一本圣经,同一个根源,同一个爱的理念,同一个救恩的基础,从比较大的层面来看,中国天主教不仅是普世天主教的一员,也是普世基督宗教中的一部分。

李斌生主教


(香港圣神研究中心董事)

    我是第四次参加这个研讨会,从一开始我就非常支持这样的一个会议!参会人员来自不同的背景,有干部、学者和宗教人士。两年前,有一个干部告诉我:“以前我没有机会了解天主教那么多的事。”所以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会很有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也给了我们一个聆听的机会。每一次会议的内容都很有针对性,例如这次的基督论等,同时也有政府方面对宗教的态度,这也是我每次都参加的一个动力。我希望这样的会议继续下去,这样的机会越多越好!因为天主教的生活,某些方面在大陆或其他国家跟普通生活不一样,如: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特别是在伦理方面的观点和角度。现在,依然有些人把我们的信理误认为是外国的信理,所以要多一些这样的交流平台,以达到彼此的了解和尊重。
    当今有一些度奉献生活的人“世俗化”程度很严重,有时不是他们主动地愿意走向世俗化,而是这种浪潮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渗透到了那些没有打好基础的修道人的生命中,使他们变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这些价值观对修道人的服从、个人的灵修和品格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圣召的发展。年轻人看到这样的反见证,再加上时代的众多诱惑很难接受天主的召叫。圣召奇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其中既有天主的允许,同时也有神职界的表样问题。过去几年有很多神父的丑闻,这些丑闻就如同地震一样,把一些对修道生活有着美好憧憬的年轻人击倒了。在美国有一个修士告诉我:“有些朋友小的时候很想进修院,但长大后,看到修院里的情形,就走掉了。后来他们知道立坏表样的神父走了,他们就又进去了。”所以现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圣召反而多了起来,这就是表样的问题。我相信这是天主允许的,天主借着这些问题在提醒所有度奉献生活的人,“你们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挑战,首先要从家庭培育开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先培育父母积极地活出神贫、慷慨、牺牲、宽恕以及关心他人的信仰精神,然后父母再去教育儿女。要从小开始,如果他们从小打下一个良好的信仰基础,长大后就算是外面世俗化的影响再大,他们也不太容易去接受这些诱惑,甚至被俗化。
    其次,是从教育开始。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希望大陆给这些宗教人士办学,灌输给他们基本的伦理、品格,帮助家庭进行良好的培育。
    第三,注重修院培育。在修院培育中要多一些个人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明白面对的困难。小修院培育非常重要,让他们从开始就明白什么是为基督牺牲的生活,什么是神贫、贞洁和服从的生活,从而与天主建立起一个根深蒂固的亲密关系。如此,将来无论外面“世俗化”的风暴有多猛,他们跟随基督的决志不会动摇。当地震来袭时,倒下去的是那些地基不坚固、质量不合格、偷工减料的建筑物,如果一个地基牢固、质量好的建筑是不会那么容易倒下去的。我们的教会也是一样,在世俗化浪潮的冲击中,倒下去的是那些灵修基础没打好,与天主之间的关系不牢固的修道人。反之,那些有良好基础、让基督扎根生命的修道人,在世俗化的浪潮中不被感染,在狂风中屹立不摇,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尽展修道人的风采,真正成为防止人类腐败的盐和引领黑暗世界的光。在这样的时代,也正是我们修道人应该以实际行动去发挥光和盐的作用的时候,成为这个时代的领航人,而不是被时代裹挟被其同化。
    当今时代修道人的世俗化不仅是外在环境的问题,更是度奉献生活者自身的品质和与天主之间关系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培育和个人灵修,世俗化精神是可以抵制的,天主的召叫是会有的。我对将来、对天主很有信心。

杨慧林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研讨会举办到第五届,主题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次会议给我的感受,一是问题更深入了;二是问题的延展更宽阔了,乃至许多与会者都将神学问题和宗教关系纳入当今世界的具体处境予以分析。这说明持续性的对话确实是有效果的。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大家互相了解不多,只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一些比较表层的问题,而这种深入的交流才能真正理解不同的关注。
    从这次会议的安排来看,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发言人、回应人以及与会者充分讨论和交换意见,这是非常好的方式。另外,五次研讨会都围绕一个基本的主题——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而每一次的内容又各有侧重,我觉得这也是值得坚持的。本次会议的论题是天主教与社会的融合,从不同角度看,“融合”的涵义未必完全一样,不过大家共同的话题还是相适应、相关联、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看法,也让自己的看法有所拓展。
    这次会议从比较专门的宗教学讨论,扩展到更丰富的问题领域,例如宗教在新的国际秩序当中的作用、新的世界格局对宗教的影响、不同群体对宗教的看法以及相关判断等等,在这次讨论中都有比较深度的涉及。同时,关于国际关系、国际战略、法制建设、伦理道德等问题的讨论,也使教会内和教会外的宗教学学者,能够从其他学科得到启发,并且相互交流、交锋、交融。
    从第一次举办到现在的5年来,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和香港、教会内和教会外、天主教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理解有所发展。而且大家都意识到,讨论会的不断延伸也同中梵关系的积极变化相互伴随。如果这个讨论会继续举办,我觉得必然会推及中梵关系调整之后的中国天主教问题,这不仅是各界与会者不断铺垫和积累的直接收获,也是这个会议可能做出的贡献。
    我相信有这么多人的深入参与和坚持,大家将会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用汤汉枢机的话说:天主教与社会的融合“不是要不要、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最后,我对研讨会还有一点期待,就是如何用更容易被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当代概念、当代思想,表达神学的问题和神学逻辑。这可能是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融合”。

本文标题:学者之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