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2015-11-18 15:15:35 作者:胡绍皆 《中国宗教》杂志社
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①我们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历来具有两重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是如此。
②面对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有两种选择:或是注重消极防范,因担心宗教消极因素的扩大而对宗教“捆得过死”,其结果有可能使宗教的消极因素越防越大;或是注重正面引导,通过主动工作,放大宗教的积极因素,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就有可能引导、化解和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使积极因素越放越大。
③古今中外凡是宗教问题处理得好的,无非是放大了宗教的积极因素;宗教问题处理得不好的,往往是宗教的消极因素不断积累造成的。(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④历史的规律启示我们,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就要从我国宗教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努力把握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规律,鼓励宗教界充分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宗教社会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
* 2006年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2011年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了十七大报告的提法。
习近平对宗教工作的新论述
* “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
* “要善于按照宗教规律做好宗教工作”;
* “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稳定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
*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观点影响政策 支配行动
宗教的社会稳定作用
* 中国历代社会管理者都注重“神道设教”,善于把宗教纳入社会调控系统,使宗教成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
* 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各宗教团体和广大爱国宗教界人士,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各自联系的信教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威信,可以发挥社会整合的粘合剂和社会矛盾的稀释剂作用。
* 举例:乾隆皇帝御制《喇嘛说》碑;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大阿訇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两篇卧尔兹:《穆斯林坚决反对暴力,维护和平》《绝不轻信恶言,维护民族团结》。
宗教的文化传承作用
*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宗教纳入文化教育系统,以求利用宗教教化子民、普及知识,故佛寺在历史上能起到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作用,僧人可起到传史、资政、教化之功。
* 当下,中国宗教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应当和能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 (2)应当和能够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 (3)应当和能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挥积极作用。
* (4)我们也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定力。
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 宗教道德既是人类一般道德的集中反映,又赋予了比一般道德更大的约束力,宗教往往通过在人的内心中建立强大的良心法庭,从而强化了宗教道德对于信教者的教化作用。
* 要支持宗教界挖掘和弘扬宗教道德中与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积极内容,深入阐发宗教中应时益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引导信教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素质,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的好公民,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涵养。
宗教的心理调适作用
* 宗教通过提供特殊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引导信教群众在超现实的宗教境界中超越现实的苦恼,从而促进他们内心的和谐。
*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并存,社会心理中的非理性成份在增加,失落、贪欲、嫉妒、烦恼、愤恨、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
* 宗教教义、教规中的和谐、秩序、非暴力、慈悲、平等、博爱等观念,对于合理化人们的现实处境,疏导心理压力,舒缓社会精神危机,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 要鼓励宗教界人士引导信教群众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宗教的慈善公益作用(1)
* 宗教是慈善之母。宗教通过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可以填补因市场过度竞争而造成的利益鸿沟,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各宗教都有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好传统,要引导和鼓励宗教界多在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海外经验看,宗教团体是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承担者。
* 2004年底东南亚大海啸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现场的就是中国台湾的慈济功德会。
* 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台湾宗教界也在很短时间内赶到了救灾现场,并与大陆宗教界一起,掀起了一股宗教界支援灾区的爱心洪流。宗教组织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具有奉献和慈悲精神,有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近年来,我国各宗教在支教、义诊、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丧葬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宗教的公益慈善作用(2)
宗教的环境保护作用
* 宗教界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有信仰基础,有历史传统,有自觉意识,有社会公信,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是一支重要力量。
譬如说,宗教的教义教规中蕴含着深刻的环保思想,如佛教的“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和“慈悲护生”,道教的慈爱和同、不伤生灵、保护动植物等,都体现了重视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思想,可以为当代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各大宗教也有着悠久的环保传统和丰富的环保经验,可以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 重点引导宗教界从四个方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第一,弘扬各宗教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宗教生态观。第二,根据各宗教自身传统和特点,开展环保类公益活动,在植树护林、保护动物、旧品回收、节电节水、理性消费、健康饮食等方面,打造环保类公益活动品牌。第三,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宗教活动场所。第四,开展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地球家园共同努力。
宗教的现代养生作用
宗教有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可以为促进人的现代养生发挥积极作用。
譬如说,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其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中,不仅形成了尊生贵生养生的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与经验。其理论基础是尊生贵生,生道合一;根本原则是归根复命,法乎自然;实践方式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些理念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带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
* 其他宗教也有与各自宗教教义相适应的养生传统和养生智慧,可以为现代养生提供思想资源与经验启示,值得进一步契理契机地挖掘与阐发。
宗教的经济伦理作用
* 宗教里沉淀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一些特定的经济伦理准则。像佛教的“因果报应、广种福田”,道教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义利结合”,基督宗教的“契约精神、天职观念”等等,这些伦理往往是企业经营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新教伦理为近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精神气质。我们不会这样看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对于信奉者的经济活动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西方,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商业诚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宗教的伦理教化作用。宗教伦理,对于推动信仰宗教的企业家从经济人向道德人转化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内地来讲,宗教除了自身蕴含的经济伦理功能外,许多久负盛名的宗教场所,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可以在提升地区形象,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宗教用品和宗教服务,也因为其鲜明的宗教特色而显示出独特的经营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宗教界用良好的宗教伦理引导信仰宗教的企业家持守商业诚信,热心社会公益,做有社会责任的市场弄潮儿。
宗教的对外交往作用
* 宗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与精神纽带。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至今被人传诵,并成为中印、中日关系强大的文化纽带。
* 我国五大宗教对外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是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 要鼓励宗教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基础上,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客观介绍我国宗教状况,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发展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 要鼓励和支持我国宗教界在国际上积极参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不同信仰间的交流对话,为世界和平贡献智慧。
* 要继续通过佛教黄金纽带加强中韩日宗教交流,维护东北亚和谐稳定。通过伊斯兰教的渠道加强与穆斯林国家的联络,继续开展伊斯兰文化展演活动。通过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渠道加强与西方世界的沟通理解,继续办好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中美教会论坛,等等。
* 同时,也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60多年来大陆天主教的基本情况
* 我国天主教人数近600万;
* 已恢复或新建教堂6000多所;
* 现有主教65人,神父2900多人,修女5000多人;
* 恢复开办12所大修院和20多所小修院;
* 出版圣经和其他教会书籍300多万册;
* 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港澳台)的天主教会保持着友好往来;
*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涌现出了许多为主作证的感人事迹。
把握方向,进一步加快中国化进程
* 天主教的“中国化”,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 一要在政治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切实践行爱国守法;
* 二要在文化上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建设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神学;
* 三要在宗教事务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和民主办教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 四要在社会上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承担社会使命。
强基固本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 打铁还需自身硬,天主教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教会实际,不断强基固本,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教会的转型升级版。
*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
* 二是加强神学建设;
* 三是加强教风建设;
* 四是加强人才建设
找准角度 进一步探索发挥积极作用的优势领域
* 结合天主教自身的传统和特点,我们认为,它在以下5个方面有着更好的条件与优势,也有着更加成熟的经验,有望在将来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 一是维护稳定;
* 二是道德教化;
* 三是心理调适;
* 四是慈善公益;
* 五是对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