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敬
2005-04-22 13:22:48 作者:清阳 来源:信德报(第235期)
世界在人的心目中,总有一些做人的根本和信念,一些不可亵渎的神圣价值。这不仅是由于人害怕接受生前的惩罚或死后的审判,更重要的生而为人,不论对人生有多少欲求,一旦失去做人的自信和尊严、希望和理想,一切欲求的满足在人生意义中便失去了价值。
有些人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灵长”,对于自然和生活只知利用、掠夺,而从来不敬天道,不畏天命。正是在这样的征服过程中,人类群体逐渐失去了家园感,人变成了“废墟上的神祗”。人必须认识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能力的边界和欲望的边界。因此对于个体来说,没有了崇敬之心也必然意味着失去生活的根基、价值的底线。亵渎神圣、游戏到底、快感至上,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惯用伎俩和大致面目。躲避崇高,解构意义,无知者无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于是,肠胃和器官成为最重要的欲求,身体成为惟一的信仰,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游乐场,生命不再是一个奇迹,仅仅是一只盛满欲望的口袋。而总有一天,失去边界和底线的放纵会反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怀有崇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才会反思自己的境遇,才会敛神净心,才会仰望天际,眺望那遥远的星空,心灵与圣神相通,才不会感到孤独。许多有着宗教情怀的人,对于神圣怀有充分的钦崇和敬意。苏格拉底说:我惟一知道的是我其实一无所知。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爱默生“被我们所探索的无边的宇宙所慑服”,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用一点小家子气的聪明来把握世界而已。赫舍尔问:人是什么?一条在卵石和土地上蠕动的虫;一个在无边无际的浩渺宇宙中盲目浮游的小生物。而克尔凯郭尔则把敬畏升华成了一种美学。
懂得崇敬,相信神圣的人对自己他人一定有所尊敬;对自然生命一定有所尊重;对人格力量一定有所崇敬,尊重自己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要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脊梁,尊严可以使人高尚,而人格尊严则是人的第二生命,只有建树人格尊严,才能完善自己。尊重他人,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要使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在人际间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学会了尊敬自己他人,对自然生命的崇敬就不难做到了。
耶稣基督在他33年的人生中,在圣神力量的感召下,通过生活化的言语、行为、事迹,及最后的受难牺牲,以自己的生命,而获得了圣子的地位。为人类的人格力量、精神力量提供了榜样。让人认识到最高良知和最高精神,是普通精神超越自身、追求伟大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和源泉。而伟大的品格也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任何人只要不断地自最高精神处汲取营养,不断地按最高精神的指令,去实践爱人如己的使命,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境地,都不应放弃或忘记自觉地积极地培养克己、坚强、宽容、节俭、勤奋、真诚、热爱真理伟大的品格。
一个拥有伟大品格的基督徒,他会时时感到圣神与他同在。即便他处在旷野风暴,严霜苦雪,重重的对手围困,饥饿疾病的压迫,还是处于高墙厚壁的禁锢之中,圣神都将住在他内,与他同行,日夜慰藉着他,鼓励着他,使他不再孤单。
基督和他的宗徒、使徒、门徒,以及历代的先哲先贤为追求信仰,饱经患难的思想、感情、意志、毅力,我们无法亲历,联系在一起。但是圣父若望·保禄的去世,确实让我们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教派,不同言语的祈祷、祝福、赞誉声中,在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身上,感受到崇敬的力量;感受到灵魂高贵的重量;感受到人格的感召力量;感受到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结出许多子粒来(若 12:24)的丰富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人类内心深处对崇敬之情的渴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