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亲
2005-03-10 10:07:55 作者:韩凤林 来源:信德报(第232期)
母亲已去世三年,然而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
我母亲一生爱主,吃苦耐劳,扶贫助弱,不畏艰险,不计屈辱,一提起内黄县豆公教堂的老会长,人们都会从心底油然升起一种敬佩之情。
母亲张爱珍,圣名依搦斯,出生于濮阳县一个教友家庭。在外祖父张守身敬主爱人的教育下,奠定了她一生的信仰基础。在上个世纪兵荒马乱的四十年代,嫁给我父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豆公集上有一座相当规模的天主教堂。
母亲是一个孝顺儿媳,贤妻良母,同时还友善乡邻,大家都愿与她这个好心眼人交往共事。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肋撒修女说过:“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我母亲为了实践基督的博爱精神,在二十年前就曾先后照顾过两个无依无靠的“五保户”老太婆,对待她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夏天为她们熏蚊蝇,冬天给她们生炉火。砸冰凌为她们洗屎尿,给她们送衣送饭送药品。当她们痛苦时,给她们讲耶稣的故事安慰她们。在她们病重时为她们代了洗,一直侍候她们去世。为此,曾遭到个别人的嫉妒,甚至诬陷,然而母亲总是不计恩怨,化敌为友。当我听到有人在背后评论我母亲是“有目的,有利可图”时,就劝母亲免遭别人误解。母亲听后想了想说:“要说有利可图也是有点儿,就是祈盼天主对我们的灵魂有所照顾,其它闲话,任别人说去,我不在乎。耶稣有什么错?还被恶人钉死呢?”面对母亲的平静心态,我们都无话可说了,就又转而支持她的行动。
从1992年至2000年的八年中,教堂陆续收养过10个被遗弃的残疾儿童。他们大的有三、四岁,小的只有一个多月。母亲主动承担了抚养这些残疾儿童的任务。每天抓屎抓尿,喂饭喂药,给瘫痪的孩子翻身擦洗,给豁嘴的孩子安排就医。哪个孩子有病了,母亲或是抱着他们上医院,或是请医生到教堂来诊治。其中的辛苦操劳,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就在母亲去世前一年冬天,她双腿的骨质增生已很严重。一天夜里十点半钟,天气很冷,刮着大北风,我穿上棉大衣去教堂看望母亲。一进门,见母亲正在为孩子们翻身清洗脏物,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我当时鼻子一酸,心痛的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
如今存活下来的几个孩子都已治好了病,并且在安阳上了小学,至今他们仍不断念叨他们最亲爱的“老奶奶”。
让母亲操心最多,付出精力最大的事情还是教友们敬主救灵的大事。在动乱的文革年代,母亲冒着被批斗的危险保存了一些圣经、圣书和圣像。她时常提醒一些老教友,要时刻祈求天主,定要遵守天主十诫。随着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信友的宗教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更激发了母亲的信仰热情。她四处奔走,不但劝说许多冷淡的老教友悔过自新,而且引导了一批批外教人认识天主并领洗奉教,还为十几对青年教友牵线搭桥,使他们喜结良缘。母亲就是这样以基督的爱来宣传、感染、带动她周围的人。以至于内黄县各村的老教友们说:“到了豆公教堂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见了老会长就象见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1982年以后,教友们迫切要求有一个聚会诵经的场所,按母亲的意思,次年春我家盖了六间新瓦房,其中四间用来供教友们集体祈祷,直到1992年原教会的教堂归还。
为落实宗教政策,使原豆公教堂的房地产彻底归还教会,从1982年到2000年,母亲曾无数次地去郑州、安阳、内黄,找各级有关领导,寻求落实豆公天主堂房产。每次出门,母亲都提着一个黑书包,里面准备的东西,一是有关宗教政策的文件,一是饼干、花生之类的食品。因为母亲在生活困难的年代饿出个毛病,饥饿感来了,立即心慌气短,满头大汗,浑身无力,每逢这时,就得吃点东西。十八年来,她为了教会财产的回归,把自己早年辛苦织毛衣的工钱,在集上看自行车、卖汽水挣来的钱,以及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了车票,白眼、挖苦、讽刺,甚至辱骂一直伴随着她。
2000年春天,我又一次哀告母亲“不要跑了,爱惜点自己的身体吧”,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再把南边这个小楼要过来,有修女住的地方我就不跑了,跑不动了。”谁知她所说的这句话竟然成为事实,修女们住的小楼,刚得以落实,还没有修整,母亲就离我们而去了。农历4月13日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当我接到电话,骑着自行车飞一般赶到教堂的时候,她躺在修女的怀里,口诵耶稣、玛利亚的圣名,含笑被天主召去了。
母亲去世的消息传到各地,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们都盼望着老会长继续当他们的领头羊呢。主教、神父修女们来了,各地的会长、教友代表来了,政府有关部门人士也来了,受母亲照顾过和安慰过的病人家属来了,在最困难时受到母亲接济照顾的孤儿寡母们来了。张怀信主教亲自为我母亲做弥撒,并安排布置了办理丧事的一切工作,这给予极度悲痛中的我们极大的安慰。殡葬那天,为她送行的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四十多个花圈摆满了街道。我想,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痛悼她的亲人和敢于怀念她的各地教友的,她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时常为我们祈求天主的,因为她期盼着在天乡与大家欢聚。
我母亲一生爱主,吃苦耐劳,扶贫助弱,不畏艰险,不计屈辱,一提起内黄县豆公教堂的老会长,人们都会从心底油然升起一种敬佩之情。
母亲张爱珍,圣名依搦斯,出生于濮阳县一个教友家庭。在外祖父张守身敬主爱人的教育下,奠定了她一生的信仰基础。在上个世纪兵荒马乱的四十年代,嫁给我父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豆公集上有一座相当规模的天主教堂。
母亲是一个孝顺儿媳,贤妻良母,同时还友善乡邻,大家都愿与她这个好心眼人交往共事。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肋撒修女说过:“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我母亲为了实践基督的博爱精神,在二十年前就曾先后照顾过两个无依无靠的“五保户”老太婆,对待她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夏天为她们熏蚊蝇,冬天给她们生炉火。砸冰凌为她们洗屎尿,给她们送衣送饭送药品。当她们痛苦时,给她们讲耶稣的故事安慰她们。在她们病重时为她们代了洗,一直侍候她们去世。为此,曾遭到个别人的嫉妒,甚至诬陷,然而母亲总是不计恩怨,化敌为友。当我听到有人在背后评论我母亲是“有目的,有利可图”时,就劝母亲免遭别人误解。母亲听后想了想说:“要说有利可图也是有点儿,就是祈盼天主对我们的灵魂有所照顾,其它闲话,任别人说去,我不在乎。耶稣有什么错?还被恶人钉死呢?”面对母亲的平静心态,我们都无话可说了,就又转而支持她的行动。
从1992年至2000年的八年中,教堂陆续收养过10个被遗弃的残疾儿童。他们大的有三、四岁,小的只有一个多月。母亲主动承担了抚养这些残疾儿童的任务。每天抓屎抓尿,喂饭喂药,给瘫痪的孩子翻身擦洗,给豁嘴的孩子安排就医。哪个孩子有病了,母亲或是抱着他们上医院,或是请医生到教堂来诊治。其中的辛苦操劳,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就在母亲去世前一年冬天,她双腿的骨质增生已很严重。一天夜里十点半钟,天气很冷,刮着大北风,我穿上棉大衣去教堂看望母亲。一进门,见母亲正在为孩子们翻身清洗脏物,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我当时鼻子一酸,心痛的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
如今存活下来的几个孩子都已治好了病,并且在安阳上了小学,至今他们仍不断念叨他们最亲爱的“老奶奶”。
让母亲操心最多,付出精力最大的事情还是教友们敬主救灵的大事。在动乱的文革年代,母亲冒着被批斗的危险保存了一些圣经、圣书和圣像。她时常提醒一些老教友,要时刻祈求天主,定要遵守天主十诫。随着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信友的宗教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更激发了母亲的信仰热情。她四处奔走,不但劝说许多冷淡的老教友悔过自新,而且引导了一批批外教人认识天主并领洗奉教,还为十几对青年教友牵线搭桥,使他们喜结良缘。母亲就是这样以基督的爱来宣传、感染、带动她周围的人。以至于内黄县各村的老教友们说:“到了豆公教堂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见了老会长就象见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1982年以后,教友们迫切要求有一个聚会诵经的场所,按母亲的意思,次年春我家盖了六间新瓦房,其中四间用来供教友们集体祈祷,直到1992年原教会的教堂归还。
为落实宗教政策,使原豆公教堂的房地产彻底归还教会,从1982年到2000年,母亲曾无数次地去郑州、安阳、内黄,找各级有关领导,寻求落实豆公天主堂房产。每次出门,母亲都提着一个黑书包,里面准备的东西,一是有关宗教政策的文件,一是饼干、花生之类的食品。因为母亲在生活困难的年代饿出个毛病,饥饿感来了,立即心慌气短,满头大汗,浑身无力,每逢这时,就得吃点东西。十八年来,她为了教会财产的回归,把自己早年辛苦织毛衣的工钱,在集上看自行车、卖汽水挣来的钱,以及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了车票,白眼、挖苦、讽刺,甚至辱骂一直伴随着她。
2000年春天,我又一次哀告母亲“不要跑了,爱惜点自己的身体吧”,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再把南边这个小楼要过来,有修女住的地方我就不跑了,跑不动了。”谁知她所说的这句话竟然成为事实,修女们住的小楼,刚得以落实,还没有修整,母亲就离我们而去了。农历4月13日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当我接到电话,骑着自行车飞一般赶到教堂的时候,她躺在修女的怀里,口诵耶稣、玛利亚的圣名,含笑被天主召去了。
母亲去世的消息传到各地,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们都盼望着老会长继续当他们的领头羊呢。主教、神父修女们来了,各地的会长、教友代表来了,政府有关部门人士也来了,受母亲照顾过和安慰过的病人家属来了,在最困难时受到母亲接济照顾的孤儿寡母们来了。张怀信主教亲自为我母亲做弥撒,并安排布置了办理丧事的一切工作,这给予极度悲痛中的我们极大的安慰。殡葬那天,为她送行的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四十多个花圈摆满了街道。我想,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痛悼她的亲人和敢于怀念她的各地教友的,她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时常为我们祈求天主的,因为她期盼着在天乡与大家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