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栏墓地的碑
2005-02-22 10:22:11 来源:信德报(第230期)
明末清初开始形成的栅栏墓地碑林,其名望虽不及北京城内孔庙碑林,但作为北京地区墓地碑刻集中地之一,以其历史久远,数量众多,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而成为北京文人士大夫游吟凭吊之处。
徘徊于栅栏墓地,研读碑文,细观石刻,从字里行间,花蔓瑞兽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涌动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生命存在于每一石碑中。
栅栏墓地凡是传教士、教友都于墓前立碑,个别墓依欧洲习俗设碣石于地面。
栅栏墓地碑文以志为主,唯汤若望、南怀仁碑志后分别有康熙八年、二十八年所写上谕是铭文。碑志或详或略,长短不一,但基本介绍了传教士所属修会、姓名、号、国籍、在会时间、来华年代、官职、特长、卒地、亡期、年龄等个人情况。这批碑文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补充了史载之不足,纠正了讹误。从中我们了解到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在宫廷如何“鞠躬尽瘁”,“恤死报勤”(汤若望碑文),知晓他们“勤敏监务,敬寅恕属,德业兼著”(刘松龄碑文)。
这些碑志以两、三种文字同刻一碑之上,是其最具特色之处。传教士的墓碑上,中文和拉丁文碑志同存。中西碑志内容不尽相同,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国籍、地名的书写上,拉丁文为今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汤若望和南怀仁碑还有满文刻书的皇帝上谕。一块墓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在全国也不多见。
墓志铭,一般由亲属请文人学士代笔。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写过独具匠心,文采飞扬的墓志作品,表达了对生者美好的感情,成为人们传诵的文学佳品。葬于栅栏墓地的传教士远涉重洋,身边无亲属。他们的墓志作者以客观冷静,无感情色彩的笔调真实地为他们记下了一生的功德。今天,我们无从考证墓志之作者,但个别墓志中也有绘声绘色的叙事和性格特点描写:“精镌图章,亦工绘事”的是利博明;“德行之标,难以悉举,而坚忍之操,尤为特著”的有艾启蒙;陈圣修“与人克忍克谦,律已守约甘贫”;罗怀忠“施药济人,亲手理治各等疮毒,日日行之无少厌怠,三十余年受恩者无算”。皇帝在上谕中往往情文并茂,附带感情色彩,表示“朕心伤悯”(安文思碑文),“深为轸恻”(安多碑文),“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汤若望碑文)等等。墓志虽是惜墨如金,但仍留下了教士们悉心竭虑地为教会工作,为宫廷服务数年乃至半个世纪,最终功成行满,在中华国土魂归天国的生命史迹。
利玛窦及其在宫廷任职的传教士,因有皇帝认可,允许在墓碑上使用龙的造型。他们的碑首圆雕四条粗壮蟠龙,龙头低垂于碑首两侧,两只龙爪托住祥云之上的明珠,绞缠在一起劲健有力的龙身,组成方形碑顶;龙身下方即碑首正面中心,有十字架、字母IHS(耶稣名字缩写)和三颗楔状纹(喻指耶稣被钉的三颗钉子)构成的图案赫然在目。另有个别传教士的碑首以浮雕手法刻着“二龙戏珠”图,精细,富丽,生动。
栅栏墓地的碑身装饰较为简单,多是S形蔓草缠枝图案在文字边缘作装饰花边,只有南怀仁的墓碑碑身侧面雕刻着山崖海水和如意花。部分碑身装饰花边的叶形雕刻具有西方透视绘画特点:飞动飘舞的叶片边缘翻卷着,努力表现叶片上下两面的立体感,好似俯视或仰视的透视缩影图。这一手法在碑座雕刻中也经常使用。利玛窦、戴进贤的墓碑碑身分别刻有游动升腾的小龙,显示墓主人名重一时,地位非凡。
徘徊于栅栏墓地,研读碑文,细观石刻,从字里行间,花蔓瑞兽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涌动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生命存在于每一石碑中。
栅栏墓地凡是传教士、教友都于墓前立碑,个别墓依欧洲习俗设碣石于地面。
栅栏墓地碑文以志为主,唯汤若望、南怀仁碑志后分别有康熙八年、二十八年所写上谕是铭文。碑志或详或略,长短不一,但基本介绍了传教士所属修会、姓名、号、国籍、在会时间、来华年代、官职、特长、卒地、亡期、年龄等个人情况。这批碑文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补充了史载之不足,纠正了讹误。从中我们了解到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在宫廷如何“鞠躬尽瘁”,“恤死报勤”(汤若望碑文),知晓他们“勤敏监务,敬寅恕属,德业兼著”(刘松龄碑文)。
这些碑志以两、三种文字同刻一碑之上,是其最具特色之处。传教士的墓碑上,中文和拉丁文碑志同存。中西碑志内容不尽相同,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国籍、地名的书写上,拉丁文为今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汤若望和南怀仁碑还有满文刻书的皇帝上谕。一块墓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在全国也不多见。
墓志铭,一般由亲属请文人学士代笔。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写过独具匠心,文采飞扬的墓志作品,表达了对生者美好的感情,成为人们传诵的文学佳品。葬于栅栏墓地的传教士远涉重洋,身边无亲属。他们的墓志作者以客观冷静,无感情色彩的笔调真实地为他们记下了一生的功德。今天,我们无从考证墓志之作者,但个别墓志中也有绘声绘色的叙事和性格特点描写:“精镌图章,亦工绘事”的是利博明;“德行之标,难以悉举,而坚忍之操,尤为特著”的有艾启蒙;陈圣修“与人克忍克谦,律已守约甘贫”;罗怀忠“施药济人,亲手理治各等疮毒,日日行之无少厌怠,三十余年受恩者无算”。皇帝在上谕中往往情文并茂,附带感情色彩,表示“朕心伤悯”(安文思碑文),“深为轸恻”(安多碑文),“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汤若望碑文)等等。墓志虽是惜墨如金,但仍留下了教士们悉心竭虑地为教会工作,为宫廷服务数年乃至半个世纪,最终功成行满,在中华国土魂归天国的生命史迹。
利玛窦及其在宫廷任职的传教士,因有皇帝认可,允许在墓碑上使用龙的造型。他们的碑首圆雕四条粗壮蟠龙,龙头低垂于碑首两侧,两只龙爪托住祥云之上的明珠,绞缠在一起劲健有力的龙身,组成方形碑顶;龙身下方即碑首正面中心,有十字架、字母IHS(耶稣名字缩写)和三颗楔状纹(喻指耶稣被钉的三颗钉子)构成的图案赫然在目。另有个别传教士的碑首以浮雕手法刻着“二龙戏珠”图,精细,富丽,生动。
栅栏墓地的碑身装饰较为简单,多是S形蔓草缠枝图案在文字边缘作装饰花边,只有南怀仁的墓碑碑身侧面雕刻着山崖海水和如意花。部分碑身装饰花边的叶形雕刻具有西方透视绘画特点:飞动飘舞的叶片边缘翻卷着,努力表现叶片上下两面的立体感,好似俯视或仰视的透视缩影图。这一手法在碑座雕刻中也经常使用。利玛窦、戴进贤的墓碑碑身分别刻有游动升腾的小龙,显示墓主人名重一时,地位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