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幸福无法取代”
2014-01-10 13:33:37 作者:纪彦星 来源:《信德报》2013年12月26日,47期(总第564期)
编者按: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活跃着一个小团体,之所以“小”,是因为人数不多,但因着这“小小”的爱的种子,却结出了更丰盛、更充盈的爱的果实。这个小团体就是“晓明之星关爱中心”。
今年9月中旬,在晓明中心服务的法彬修女参加了信德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城市化与移民及牧民照顾”研讨会。借此机会,“信德”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晓明之星关爱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沈阳圣母圣心修女会创办。起初主要的服务对象是HIV感染者及艾滋病人。自2013年3月份开始,晓明中心开始把服务范围扩大至安老领域及癌症晚期的病人,增加了居家探访服务。
“全人”的服务
目前中国现有的养老院、福利院的床位只占老人人数的百分之一,由于床位不足、费用高、服务质量不高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法彬修女认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还是居家养老,并且这种方式正在逐渐向社区养老过渡,于是她提议并促成了居家探访服务项目。
晓明中心主要关注的对象是60岁以上、儿女都不在沈阳的老人,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老人的儿女其实都在沈阳,但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照顾父母,即便如此,修女们也愿意去帮助他们。
在辽宁教区的各个堂区,都有一些爱心组,但绝大部分注重的是牧灵方面的工作,给老人送圣体、讲道理,或是在过年过节时探望老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相对这些,法彬修女形容晓明中心的居家探访是“全人”的服务。
在为每个个案提供服务之前,晓明中心会进行初步评估。“假如老人身体不方便,无法自己下楼买菜、购物或者是搭公交车去医院,那么我们就会陪他们去,或者把他们推出来晒太阳,或给老人做饭、洗衣服、打扫屋子。如果老人心情不好,我们就听老人倾诉他们的忧虑或烦心事。”法彬修女说道,“假如老人生病了,我们有修女护士,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
修女在陪老人聊天,驱散心灵的孤独
“全人”服务,意即关注老人的身体、心理、精神及心灵上的需要,根据具体需要提供服务。不仅在提供何种服务时“量体裁衣”,在选择服务对象上也如此。
一次,修女们在结束探访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一手拎着一个塑料袋,在路边一直喘气。修女们经常从事这样的工作,一看便知道老太太需要帮助。于是上前询问:“老人家,用不用我们帮忙?我们是修女。”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尊重的意愿,修女们在探访老人时,都会提前征求老人的意见,是否在意修女穿着会衣前去服务?如果老人表示不愿意,怕引起邻居的注意,修女们会着便装去;如果老人不介意,修女们则身着会服。而此时,老太太看到修女们穿着会服,就高兴地让其帮忙,并将修女们带到家里。谁知一到家,才知道老太太的儿媳到处找她。原来,老太太患有老年痴呆,有时出去会找不到家。老太太的儿子30多岁,由于嗜酒伤身,最近两年已下不了床。儿媳为了照顾丈夫和婆婆,只得上一天一宿的班,然后休息一天。老太太看儿媳如此不易,就主动承担家务,早上出去买菜,为儿媳分忧,可是却经常出差子。这样一位老人,虽然儿子儿媳都在身边,但是家里的负担实在太重,因此也被晓明中心列为了服务对象。
“全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修女们服务的对象有很多非教友。“不管老人信仰什么,我们都会尽己所能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我们的宗旨是帮助老人,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法彬修女解释道,“但是如果有老人对信仰表示兴趣,我们会请人专门帮他们慕道,讲解教会道理。”
在行进中发现真正需要
晓明中心的初步评估,并不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是通过聊天及观察去发现老人的需要,这也要求服务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不断的服务和与老人亲密的接触中,来逐步发现老人真正的需要。
法彬修女讲,老人们缺少的是他人的关心,很多老人非常欢迎修女们来探望,但是当问及需要什么帮助时,老人们则多数会说,你们能来就很高兴了。有一位老太太,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患有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和她住在一起,另一个儿子也住在同一个小区。修女们每次去她家,房间都特别乱,厕所没有冲,厨房里的煤气炉脏得不能再脏,用过的盘子、碗筷摞得老高。修女们每次去大概都要收拾1个小时,老人也非常高兴。几次之后,彼此熟悉了,老人说,“其实我就是想让你们坐下来跟我聊聊天。”同住一个小区的儿子,却不常去看望母亲和兄弟,老人心里很孤独。“如果她不说,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知道她的需要。”法彬修女提醒道,“对老人的家事不要做过多的评论,要掌握好尺度。”
晓明中心通过探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评估表格,以便半年或一年后,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及服务质量做进一步的评估。虽然目前并未有老人提出意见,但是法彬修女认为时间长了,老人对服务是会有看法的,因此要根据老人的需要不断地修改服务计划。
居家探访这一服务要做好,就需要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而信任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修女们真挚的爱的付出。
爱的给予
德肋撒姆姆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有一位86岁的老太太,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大女儿是精神病患者,二儿子是智障,40多岁了却只有几岁孩子的智商,做一点儿小事就得夸奖,否则就会骂人。法彬修女细心地发现,每次来老太太家二儿子都穿着同一条破破烂烂的裤子。因此,对老太太说:“他穿的那条裤子都破了,我下次来的时候带一些别人捐的衣服给你,你嫌弃吗?”老太太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岁数大了,家里条件也不好,没法子给他买东西,你们要是能给我们带来,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修女们用实际的爱的行动,来打破孤独,驱赶冷漠。
在法彬修女讲述的另一个个案中,让我们看到了爱心的感染力。个案的对象不是老人,而是一对夫妻。两口子都得了糖尿病和尿毒症,每个星期都需要透析。妻子在去年年底又得了脑梗,且没有医保。虽然丈夫有医保,但是家庭情况依然让人揪心。这户人家住的比较偏僻,离晓明中心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虽然每次去都是整理房间,陪夫妻俩聊天,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是这种心灵的陪伴,让他们感到不是孤独地面对生活的艰难,夫妻俩很是高兴。当地的教友听闻后也前来帮助他们。“这样我们不去的时候,教友们也会去帮他们。”法彬修女接着说,“虽然工作量大,但我们还是坚持两个星期去一次,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周围的人也能够伸出援手。”
还有一位老太太,修女们经常去探望她,她在生前嘱咐儿子在她咽气之前一定要请修女们来,“我要跟她们说再见,让她们送我走”。一天晚上,她的儿子给修女们打电话,请修女们为母亲送临终。当修女们赶到老太太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修女们来到床前,说道:“我们看你来了。”说完这句话,老太太就走了。她的儿子赶紧联系火葬场,女儿刚从外地回来,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修女们赶紧打水给老人擦洗身子,穿寿衣,帮忙将老太太的遗体送到火葬场。老太太的女儿跟修女们说道:“我们在外地,每天都给妈妈打电话,但是却不能帮她什么,你们却每天来帮忙。每次打电话,妈妈讲的都是修女们帮我做了这个做了那个,听得我都有点嫉妒你们了。”经常去看望这位老太太的伯铎修女和尼莫修女伤心地说道:“虽然非亲非故的,但是老人走了,心里真是很难过啊。”
修女在帮老人收拾屋子
爱德路上的挑战
在居家探访之初,美国的玛利诺会赞助了一些资金,但到今年7月份,晓明中心的资金链就断了。“但是不能因为没资金就不去服务,没钱我们就去做不用钱的工作。”法彬修女乐观地说道,“虽然钱很重要,但是我觉得一颗爱心是最重要的,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现在晓明中心服务着45位老人,服务的修女却只有4位。面对资金的匮乏,发展志愿者成了最实际的策略。虽然大家都很乐意帮忙,但能够长期服务的志愿者仅有2位。找到一个能够每星期至少工作25-30个小时的志愿者,并非易事。如果只是偶尔服务,很难与受助者建立信任的关系。
还有一件令修女们头疼的事,就是找寻真正的弱势群体。一方面是服务对象推荐,另一方面是教友推荐。在最初,法彬修女也与几个社区的相关人士取得了联系,虽然他们的回应是“非常欢迎你们这些做实事的人”,但实际上他们转交的个案寥寥无几,在弱势群体和晓明中心之间,这座爱心的桥梁还有待于进一步搭建。
虽然面对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修女们爱的步伐并未停止,她们依然用一颗喜悦的心将基督的爱传递给众人。
数字说发展
晓明中心短期的目标是在2013年末争取将服务的老人增加到80位左右。明年,服务范围不再拘泥于沈阳市区,而是扩大至辽宁省,服务老人增加至135位,并且希望在明年至少能有6位志愿者。
而对于发展远景,修女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当地的资源提供服务。希望将辽宁教区的各个堂口的爱心小组联合起来,由当地堂口的爱心组为有需要的老人定期提供服务,修女们提供督导及相应的帮助。
或许居家探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修女们“为最小弟兄服务”的心值得我们赞扬和支持。她们在爱的路上奔波,只因“这个群体太需要帮助了”;她们因着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而快乐,也因“还有那么多人未能关注到”而痛心。她们说,这种幸福无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