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开讲基督教文化 高校当更多普及宗教常识
2012-04-28 13:46:14
据中国人民大学消息,4月22日下午该校“通识教育大讲堂•跨文化沟通系列公开讲座”第四讲举行,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慧林教授主讲,主题为“基督教文化与当今世界”,200余名同学到场聆听。
当天,杨慧林教授首先介绍了基督教在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基督教存在了两千多年,已经与西方文化互为“代码”,其信仰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3%,在“改变全球力量平衡”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杨慧林教授从基督教在当今中国、在当今世界以及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互释、与当代文化的纠葛等方面,阐述了基督教、基督教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处境、延展和影响。他还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对基督教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现状、作用及其趋势做了分析。
在谈到基督教与当代文化的纠葛时,杨慧林教授通过介绍《达芬奇密码》、《指环王》、《玫瑰的名字》等文学作品,引导同学们正确辨认基督教的文化符号,领悟西方哲人的质疑和思考。
讲座中,杨慧林教授还介绍了一些经典著作、代表人物以及典型图片,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全新的学习体会。最后,杨慧林教授就同学们关心的“宗教市场化”、“中西方文化沟通”等问题做了解答。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宗教学者如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刘澎教授指出,“宗教是鸦片”“宗教是迷信”等等这些已经过时的和片面的对于宗教的认识对社会长期发展非常不利,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学高校需要进行关于宗教的正确常识普及教育。
他认为,国人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宗教常识的客观教育环节薄弱,这导致了很多人包括硕士生、博士生也是不能正确的看待宗教,一听到宗教就常常与“宗教是迷信”、“宗教是鸦片”等错误的、过时的观念本能的联系起来,这其实不仅对于宗教本身、对社会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消极和不利的。因此,他认为,社会需要普及对于宗教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教育界的课本也需要加入对于宗教常识的介绍,让人能够正确而淡然的理解宗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诉求、并且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并且能够正确的分别宗教与邪教等,这对于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天,杨慧林教授首先介绍了基督教在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基督教存在了两千多年,已经与西方文化互为“代码”,其信仰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3%,在“改变全球力量平衡”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杨慧林教授从基督教在当今中国、在当今世界以及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互释、与当代文化的纠葛等方面,阐述了基督教、基督教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处境、延展和影响。他还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对基督教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现状、作用及其趋势做了分析。
在谈到基督教与当代文化的纠葛时,杨慧林教授通过介绍《达芬奇密码》、《指环王》、《玫瑰的名字》等文学作品,引导同学们正确辨认基督教的文化符号,领悟西方哲人的质疑和思考。
讲座中,杨慧林教授还介绍了一些经典著作、代表人物以及典型图片,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全新的学习体会。最后,杨慧林教授就同学们关心的“宗教市场化”、“中西方文化沟通”等问题做了解答。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宗教学者如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刘澎教授指出,“宗教是鸦片”“宗教是迷信”等等这些已经过时的和片面的对于宗教的认识对社会长期发展非常不利,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学高校需要进行关于宗教的正确常识普及教育。
他认为,国人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宗教常识的客观教育环节薄弱,这导致了很多人包括硕士生、博士生也是不能正确的看待宗教,一听到宗教就常常与“宗教是迷信”、“宗教是鸦片”等错误的、过时的观念本能的联系起来,这其实不仅对于宗教本身、对社会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消极和不利的。因此,他认为,社会需要普及对于宗教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教育界的课本也需要加入对于宗教常识的介绍,让人能够正确而淡然的理解宗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诉求、并且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并且能够正确的分别宗教与邪教等,这对于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演讲现场。(图: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