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纪念“梵二”会议五十周年(一)


2012-03-21 10:20:58 来源:《信德报》2012年3月8日,第9期(总第480期)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概览


    大公会议(或称公会议、普世公会议、普教会议)是传统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公会议英文是源自希腊文,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对基督教教义有深远影响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尼西亚大公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厄弗所大公会议和卡尔西顿大公会议。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自此之后,东正教(即希腊正教)只信守前七次大公会议所确立之大公会议信条。虽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是在教会大分裂之前举行,却不获东正教承认。
    从325年到1962年,大公会议共召开了21次,其中东正教承认前七次会议,基督新教只承认前四次会议。
    天主教和东正教公认的大公会议如下:
    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325年),在位教宗:圣西尔物斯德肋一世。
    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381年),在位教宗:圣达玛苏一世。
    第三次:厄弗所大公会议(431年),在位教宗:塞来斯定一世。
    第四次:卡尔西顿大公会议(451年),在位教宗:圣良一世。
    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553年),在位教宗:维吉利。
    第六次: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680-681年),在位教宗:圣雅加多。
    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787年),在位教宗:阿德连一世。
    其后只由天主教举行的大公会议如下:
    第八次: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869-870年),在位教宗:阿德连二世。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朗大公会议(1123年),在位教宗:加利斯督二世。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朗大公会议(1139年),在位教宗:依诺增爵二世。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1179年),在位教宗:亚历山大三世。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1215年),在位教宗:依诺增爵三世。
    第十三次: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1245年),在位教宗:依诺增爵四世。
    第十四次: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1274年),在位教宗:额我略十世。
    第十五次:维也纳大公会议(1311-1313年),在位教宗:格肋孟五世。
    第十六次:康斯坦茨大公会议(1414-1418年),在位教宗:玛尔定五世。
    第十七次: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1438-1445年前后),在位教宗:欧仁四世。
    第十八次:第五次拉特朗大公会议(1512-1517年),在位教宗:良十世。
    第十九次: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年),在位教宗:保禄三世、比约四世。
    第二十次: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869-1870年),在位教宗:比约九世。
    第二十一次: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在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禄六世。
(连载一)

“‘梵二’会议与中国教会”征文

    今年是对普世教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召开五十周年。“梵二”会议的精神对当今中国教会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和持久性的,在神学、礼仪、牧灵等方面发展、变革都与其息息相关。欢迎您就“梵二”会议对中国教会以及个人信仰生活的重大影响进行讲述和评价,稿件请发至信德邮箱1991@chinafaith.org,与广大读者分享。

本文标题:纪念“梵二”会议五十周年(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