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当一次钟楼守夜人
2012-03-09 11:48:48 来源:七色地图的博客
晚上九点刚过,我又一次来到了洛桑大教堂(Cathedral of Notre-Dame)。教堂旁边是一个位置极佳的观景台,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洛桑和莱芒湖。此时,远方钢蓝色的天幕中,点缀着缕缕的桔色带状晚霞,城中的万家灯火,在我的注视下依次点燃。
我找了个椅子坐下来,满怀期待还有些小小的兴奋,美景当前却有些意味阑珊。数不清参观过多少座教堂,数不清爬过多少座教堂的钟楼高塔,而夜晚登塔还是头一遭,何况这一次,还要见到传说中的钟楼守夜人,和他一起在高高的钟楼上守夜。
哥特式的洛桑圣母大教堂,被誉为是瑞士最美丽的教堂,作为洛桑城市形象的象征,也是瑞士规模最大的教堂。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别具一格的造型,精致绝伦的雕塑,色彩缤纷的彩绘玻璃,还在于爬上那高耸入云的尖塔,可以一览周围的美景。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找一个地方登高远眺,洛桑大教堂的钟楼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教堂本身就建于洛桑老城区中央的高处,这样的观景位置实在是无与伦比。早晨来大教堂的时候,游人很少,登塔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悠然自得地在上面呆了差不多半个钟头,塔上的观景平台有两层,我转了一圈又一圈,饱览莱芒湖的湖光山色,甚至可以看到湖边那成片的葡萄园。不过,比这些美景更让我神往的,是洛桑大教堂的守夜传统,这可是世界上唯一还保留着守夜报时的教堂!
约好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四十五分,时间差不多到了。夜色中匆匆走来一个瘦长的身影,向着历史博物馆对面、教堂的一个小门走去。我赶快迎上前去,一个中年人,看到我后笑了,随即掏出了钥匙打开门,就这样沉默着,我们开始拾级而上了。
Ernesto Buser的守夜人身份始于2001年,十年间这大教堂钟楼232级的台阶,上上下下不知爬了多少次,他大步流星迈着长腿在前面走着,寂静的螺旋形楼梯通道里,就只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和喘气声了。我不禁在想,他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呢,这十年中的无数个夜晚,一个人守在高高的钟楼之上,那些漫漫长夜如何渡过。而这颇费些体力的攀爬,倒像是一种仪式了。
大教堂的钟楼顶部有两个平台,守夜人的小屋位于低层的平台。那真的是个很小很狭长的屋子,打开厚重的木门,只见木头地板木头墙壁木头桌子,屋子的尽头还有一张小小的木床,守夜人居住的,就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木屋。
Buser进门以后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忙活起来,先是在签到表上签名,然后点燃一盏古朴的铁皮烛灯。守夜人并不是整晚都要在钟楼内度过,而是从每晚22:00到第二天的凌晨2:00,之间的每个整点都要在钟楼上呼叫报时。 22:00马上要到了,只见Buser戴上了一顶黑色的圆边礼帽,接着是一件宽大的黑色斗篷,提着烛灯走出了木屋。他身上的斗篷迎着晚风飘扬开来,伴随着天空的月光和烛火,那一刻我有些看呆了,仿若时光倒流,刹那间回到中古时代。
教堂的守夜传统,来自于中世纪。那时在欧洲很多城市的教堂都设有守夜人,职责除了整点报时之外,更主要的其实是安全职责。站的高望的远,当时教堂就是城市当仁不让的制高点,守夜人从教堂的高处巡视整座城市,一旦有火警或者军情发生,就要敲钟来通知全城居民加以防范。 此时此刻,钟声就在我的耳边响起,那是来自中古时代的回响吧!守夜人在高高的钟楼上充当着洛桑这个城市的守护使者,那代表着这个职位曾经的重要与荣光。把这个传统沿袭下来,不正是让历史回到现在吗。伴随着浑厚的钟声,Buser双手握成喇叭状,高声呼叫报时,非常有磁性而穿透力的嗓音,回荡在教堂的四周,这时从教堂下方的街道和广场,传来了回应的掌声,这城里可有不少人是他的听众呢。
Buser举着烛灯,沿着平台走了一圈,面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报时一次,用的是法语。起初我以为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是在歌唱,其实是在呼叫:“我是守夜人,现在十点了。”作为一名守夜人,必须得有一副好嗓子。后来有人告诉我,洛桑地铁站里报站名的声音,就是守夜人录的音,这好声音可真是用到好地方了——洛桑拥有瑞士唯一的地铁线路,和圣母大教堂同样让洛桑人引以为傲。 Buser今年57岁,在洛桑市政府工作,守夜人其实是一份兼职,能坚持10年主要还是喜欢。很多洛桑市民都知道他的身份,大街上见面都会问好。能沿袭和保持这样的传统,他是非常自豪的。洛桑大教堂的守夜已经延续了600年,从未间断过。
木屋里的床太小了,Buser蜷着腿头靠在墙壁上。“一墙之隔就是那口大钟”,他向我介绍,“洛桑大教堂一共有7口钟,平常的日子只有最大的钟会鸣响。只有在星期天、一年的最后一天和圣诞节,所有的7口钟会同时鸣响。那口最大的钟铸于1583年,重达4吨。从1950年开始,敲钟的工作改由机器控制。”
23:30分,是告别的时候了,我需要赶乘最后一班地铁。也许是年纪的缘故,也许是常年攀爬楼梯的后遗症,Buser的膝盖不太好,很抱歉地说不能送我了,于是我们是这样告别的:我拿着钥匙从外面锁上了教堂的门,Buser从钟楼上方坠下来一个线盘,我把钥匙挂在线盘的钩子上,大喊一身OK,抬头仰望,Buser从高高的钟楼上向我挥手道别,那一声再见如此清晰嘹亮。 走在路上,耳际还回荡着钟声。“成为守夜人,首先要喜欢这份工作,拥有一副好嗓子,更重要的是,要喜欢寂寞。”守夜人木屋内的书桌上方,贴着两个人的照片:甘地和贝多芬。他们都曾寂寞和孤独过,然而拥有强大的内心和精神力量,这是一份高贵的孤独。
约好的时间是晚上九点四十五分,时间差不多到了。夜色中匆匆走来一个瘦长的身影,向着历史博物馆对面、教堂的一个小门走去。我赶快迎上前去,一个中年人,看到我后笑了,随即掏出了钥匙打开门,就这样沉默着,我们开始拾级而上了。
Ernesto Buser的守夜人身份始于2001年,十年间这大教堂钟楼232级的台阶,上上下下不知爬了多少次,他大步流星迈着长腿在前面走着,寂静的螺旋形楼梯通道里,就只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和喘气声了。我不禁在想,他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呢,这十年中的无数个夜晚,一个人守在高高的钟楼之上,那些漫漫长夜如何渡过。而这颇费些体力的攀爬,倒像是一种仪式了。
大教堂的钟楼顶部有两个平台,守夜人的小屋位于低层的平台。那真的是个很小很狭长的屋子,打开厚重的木门,只见木头地板木头墙壁木头桌子,屋子的尽头还有一张小小的木床,守夜人居住的,就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木屋。
Buser进门以后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忙活起来,先是在签到表上签名,然后点燃一盏古朴的铁皮烛灯。守夜人并不是整晚都要在钟楼内度过,而是从每晚22:00到第二天的凌晨2:00,之间的每个整点都要在钟楼上呼叫报时。 22:00马上要到了,只见Buser戴上了一顶黑色的圆边礼帽,接着是一件宽大的黑色斗篷,提着烛灯走出了木屋。他身上的斗篷迎着晚风飘扬开来,伴随着天空的月光和烛火,那一刻我有些看呆了,仿若时光倒流,刹那间回到中古时代。
教堂的守夜传统,来自于中世纪。那时在欧洲很多城市的教堂都设有守夜人,职责除了整点报时之外,更主要的其实是安全职责。站的高望的远,当时教堂就是城市当仁不让的制高点,守夜人从教堂的高处巡视整座城市,一旦有火警或者军情发生,就要敲钟来通知全城居民加以防范。 此时此刻,钟声就在我的耳边响起,那是来自中古时代的回响吧!守夜人在高高的钟楼上充当着洛桑这个城市的守护使者,那代表着这个职位曾经的重要与荣光。把这个传统沿袭下来,不正是让历史回到现在吗。伴随着浑厚的钟声,Buser双手握成喇叭状,高声呼叫报时,非常有磁性而穿透力的嗓音,回荡在教堂的四周,这时从教堂下方的街道和广场,传来了回应的掌声,这城里可有不少人是他的听众呢。
Buser举着烛灯,沿着平台走了一圈,面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报时一次,用的是法语。起初我以为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是在歌唱,其实是在呼叫:“我是守夜人,现在十点了。”作为一名守夜人,必须得有一副好嗓子。后来有人告诉我,洛桑地铁站里报站名的声音,就是守夜人录的音,这好声音可真是用到好地方了——洛桑拥有瑞士唯一的地铁线路,和圣母大教堂同样让洛桑人引以为傲。 Buser今年57岁,在洛桑市政府工作,守夜人其实是一份兼职,能坚持10年主要还是喜欢。很多洛桑市民都知道他的身份,大街上见面都会问好。能沿袭和保持这样的传统,他是非常自豪的。洛桑大教堂的守夜已经延续了600年,从未间断过。
木屋里的床太小了,Buser蜷着腿头靠在墙壁上。“一墙之隔就是那口大钟”,他向我介绍,“洛桑大教堂一共有7口钟,平常的日子只有最大的钟会鸣响。只有在星期天、一年的最后一天和圣诞节,所有的7口钟会同时鸣响。那口最大的钟铸于1583年,重达4吨。从1950年开始,敲钟的工作改由机器控制。”
23:30分,是告别的时候了,我需要赶乘最后一班地铁。也许是年纪的缘故,也许是常年攀爬楼梯的后遗症,Buser的膝盖不太好,很抱歉地说不能送我了,于是我们是这样告别的:我拿着钥匙从外面锁上了教堂的门,Buser从钟楼上方坠下来一个线盘,我把钥匙挂在线盘的钩子上,大喊一身OK,抬头仰望,Buser从高高的钟楼上向我挥手道别,那一声再见如此清晰嘹亮。 走在路上,耳际还回荡着钟声。“成为守夜人,首先要喜欢这份工作,拥有一副好嗓子,更重要的是,要喜欢寂寞。”守夜人木屋内的书桌上方,贴着两个人的照片:甘地和贝多芬。他们都曾寂寞和孤独过,然而拥有强大的内心和精神力量,这是一份高贵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