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澳大利亚天主教会以及华人公教团体


2004-06-14 11:12:42 来源:信德报(第214期)

墨尔本主教座堂夜景

悉尼圣玛利主教座堂

Cardinal Pell 枢机

澳大利亚天主教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从其面积上说,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国(77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840多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人们多居住在沿海地区。
    澳大利亚还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各种文化在澳大利亚享有平等的地位。澳大利亚的居民多为基督信仰者,约占98%之强。最近50多年,有五百多万移民定居澳大利亚,其中40%来自于亚洲。据悉尼华人天主教团体张天乐神父介绍,“从1973年至今,全澳洲有65万华人,其中有6.3万教友,比如,悉尼一带的华人中天主教友占12%。”
    根据2002年高隆庞出版的“China Exchange”通讯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几年前,澳大利亚天主教会的基本情况如下:
    人口  17,753,276
    教友人口   4,799,581
    教区  32个
    主教  40
    神父  3,110
    修女  6,995
    修院  11
    修生  184


澳洲天主教大学

    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ACU)是由原来的四所天主教高等教育学院在1991年合并而成,现为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三个基础系为文理科、教育和保健系。这所大学以拥有教会高级知识份子为荣,虽然大学忠实于天主教精神和传统,但向一切宗教信仰和背景的人们开放,并努力按照基督教的原则和传统培养和促进教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在澳洲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自从1991年大学合并以来,大学在澳洲教育界的社会科学、商业、科技信息、哲学、神学和文科等方面的学院的地位迅速崛起。2002年时,澳洲天主教大学有学生11,640。


高隆庞传教修会

    在一些国际修会团体中,高隆庞会开始是为在中国工作而创办。据澳洲德高望重的汉神父(Fr. Cyril Hally)介绍,1920年,该会的第一个传教工作在中国启动。从1920至1954,共有150位高隆庞传教士为中国服务。1950年代后,高隆庞修女们留在香港从事医院、教育和社会服务工作。五十年代中后期,其他高隆庞会士们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转到了菲律宾、韩国和日本继续从事服务。
    1984年,Fr Ned Kelly神父定居香港,以便探索为中国服务的新机会。1984年,他与其他人合作创办了“国际教学教育课程协会有限公司”(教育协会AITECE),一个与中国大学协商提供英文教师的机构。这被视为对中国的一个新的服务和一个见证机会。截止到2002年,该机构已经已经为国内提供了212位教师,其中58位来自澳洲。目前,这些学者专家不仅教授英文,而且还在其它领域提供专业教学。
    汉神父说,象澳大利亚高隆庞传教研究所一样,来自爱尔兰、英国的美国的高隆庞会士们也透过资助学生、组织学术会议和通常向当地教会与社会大力介绍中国来支持中国教会和中国。


高隆庞传教研究所

    (Columban Mission Institute)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高隆庞会的创新事业,其主要工作活动为提供奖学金、推动研究、教育、提高认知、加强对话、宣传以及一些传教活动。据所长高神父(Fr. Noel Connolly)介绍,研究所下属三个中心:
    基督教会-穆斯林关系中心
    平安、生态、正义中心
    促进与中国教会共融的中心
    其中,与中国相关的第三个中心负责出版China Exchange刊物与其它论文(主编为马神父Fr. Paul McGee)。中心保持与中国的密切联系,积极回应中国教会的需要。为悉尼的华人教友团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举办研讨会,与“教育协会”AITECE合作为中国提供师资。

在澳洲服务的神父、修女们

一群快乐的华人小朋友

华人教友儿童在辅祭


悉尼华人公教团体

    澳洲华人公教团体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悉尼华人天主教团体”和“悉尼华人天主教会”,多来自东南亚、港台,很少一部分来自大陆。4月25日,笔者应邀在悉尼华人天主教会的北区演讲,分享会后一位叫胡翔之的弟兄告诉我,他来自上海,是新领洗的教友。他说,虽然悉尼的国内教友正在不断增加成长,但由于大家都是新移民,所以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在为生存而奔波。来自上海的高太太则说,我们是老教友,目前,我们一批国内的教友借用圣言会圣堂每个主日举行弥撒聚会,我们也经常组织一些团体祈祷、参观和聚会。
    据说,大约有3万来自国内的学生和学者在悉尼读书求学和工作,但在“认识今日中国教会”的研讨会上,我只见到了几个国内的朋友。但愿这个现象能引起悉尼教会和两个华人公教团体的注意,重视照顾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及其福传,使之得到发展,共融于基督的大家庭内。


澳洲悉尼天主教华人团体(简称CASS)

    据记载,1947年悉尼华裔移民为3300人。1954年跃升至5350人。张天乐神父和徐英发神父奉方济各会总会长之命,毅然来澳,开始了在澳洲的福传工作。他们乘船于1954年3月19日圣若瑟瞻礼抵达悉尼。当时欢迎两位神父到悉尼服务的最早期的中国教友约三、四十人,其他中国教友以留学生居多。
    亚洲天主教留学生由中国神父为他们服务。这个团体称为“亚洲中心”,视华语和中国文化为一个共同基础。有此活动中心后,牧民工作正式展开。
    
澳洲悉尼天主教华人团体成立44年大事摘录

五十年代   卑微的开始

    据悉尼大学1975年出版的一本专书研究,1947年悉尼华裔移民为3300人。1954年跃升至5350人。华籍教友人数不多。但悉尼总主教畿莱枢机向罗马要求派遣华籍司铎为亚洲移民服务。当时张天乐神父在罗马得了教会法律博士学位之后,适在德国敏斯得大学攻读教育学,而徐英发神父方才晋铎。两位神父奉总会长之命,毅然来澳,开始了在澳洲的福传工作。在决定之前,两位神父联袂到路德、法蒂玛及法国圣女小德肋撒会院朝圣。目的是祈求天主的恩赐,使他们有炽热的心火,做好福传的准备,到澳洲传福音。他们乘船于1954年3月19日圣若瑟瞻礼抵达悉尼。英文公教报以头条新闻报导。当时欢迎两位神父到悉尼服务的最早期的中国教友约三、四十人,其他中国教友以留学生居多。教友们便在市政厅附近的金陵酒家设宴欢迎两位神父。团体中尚有当日参与盛会的教友健在,追忆当时境况,不能不感慨传教事业创业艰难,和天主的眷顾厚恩。
初时团体无地容身,肯盛顿区本堂麦奥历蒙席借出亚礼逊道一间年久失修的旧宿舍给两位神父,作为工作根据地。1959年以前中国留学生是由高隆庞会神父负责照顾,有此根据地后,亚洲天主教留学生便改由中国神父为他们服务。为避免政治敏感,所以采取一个中性的名词,称这个团体为“亚洲中心”,视华语和中国文化为一个共同基础,因为大家使用筷子吃饭,外国人说的“筷子文化”,超越了国土疆界的局限。事后想来,我们团体戏称亚礼逊道的旧宿舍为“亚洲中心第一期”,是一种怀旧的感情吧!
    有此活动中心,牧民工作正式展开。每月在码头区的青年街圣云仙总部及在圣玛利大堂地库为留学生及亚洲移民做弥撒。留学生自我组织,成立了天主教亚洲学生会(即今天CASS的前身),及圣母军支团,并于1959年2月出版英文“东风”。该刊物水准甚高,在沟通东西文化使命方面,获得了读者好评。

六十年代:团体发展转折点

    为求一永久立足点,必需要有团体的根据地。所以60年代,团体有为亚洲中心设置根据地的计划。当时选择艾士菲区的理由是因为它是十大中国人聚居的区域之一。后来张天乐神父得到两位澳洲人士鼎力帮忙,购入现时的艾士菲区传道街38号亚洲中心。此地面积共三万九千尺,价值一万两千澳磅。因当时移民经济有限,无力承担支出。最后由澳洲方济会担保抵押贷款。以分期还款方式买入。从此我们的团体是“有瓦遮头”了!当时的留学生们,就有一了处寄宿的地方。

七十年代;渐入佳境

    澳洲移民法例对亚洲移民关卡重重。毕业后之留学生需返回原居地。有居留权的中国学生则投入社会工作。由于学生人数流动大,变成青黄不接。“东风”亦因经费不敷和圣母军团员人数不足而停办,于是盛极一时的亚洲学生会亦进入了冬眠期。但获居留的学生的积极分子,虽多已成家立室,仍为团体中坚分子或已成为元老,而不少人在今天,仍以全家总动员方式,忠诚为团体服务。
    1978年,亚洲中心章程经注册署批准为不牟利社会福利工作团体。方济会澳籍罗哲修士加入亚洲中心,成为中心的监护人。亚洲中心季刊创刊,由亚洲中心编印。亚洲中心成立华语学校,分别在兰域及艾士菲授课,学生超过800人。罗哲修士为华学校会计。学生的课本及文具,亦由他供应。

八十年代:澎湃的十年

    八十年代中英政府达成协议,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此协议触发了一次新的香港移民潮。来自香港的移民急剧涌进。中国的开放政策,也使中国海外留学生大量增加。教友移民来了澳洲和来到澳洲后受洗的新教友的数目都不断扩大。
    由于团体的迅速发展,团体内一些个别人士,对团体的行政措施及资源分配感到不满。他们以小组方式离开团体,另起炉灶。本来团体能够有能力向外发展是健康的现象。根据美国社会科学家ROBERT E?PARK的理论,移民团体在主流文化中会经历“种族关系循环论”的模式。首先由“接触”,稍后变成“竞争”,再发展成为“冲突”。团体内亦有此情形。如果团体成员的冲突不能在爱德内和平解决,则各走极端,做成“困扰”和“混乱”。最后会变成“崩溃”。本来任何冲突,在爱德精神上,可以达成“妥协”,由“妥协”达成“共识”,再由“共识”进入“投身奉献”。可惜分裂竟出现在基督徒身上!教会初期也有这现象,例如格林多教会就是这样。我们不是批判任何人,但我们确是为了分裂,特别在外国人面前分裂,感到痛心和难过!希望圣方济的祈祷经文,会帮助我们日后走上修和的道路。

九十年代:迈向二千年

    本团体成立以来,一向以“自养”(自筹经费),“自传”(自行担任福传工作)及“自治”(自行管理)为团体服务;但绝对不是和教会政权人断绝来往而不接受管辖。所有大小事务非由圣职人员处理不可,通常交由团体的理事会代策代行。所有收支,均在“牧灵通讯”公开发表,每年收支报告,均由专业核数人士核对,以示大公。
    1991年起,团体引进礼仪本位化的第一步,即在农历新年主日,举行“祭天敬祖”礼仪,以加深海外华人之认同中国文化传统。1991年10月11日,本团体根据“1942年罗马天主教会团体土地法例”,注册成为法人团体,并由团体之理事会处理有关法定之义务。
    44年经验的积聚,证明团体的发展,有赖于更大的空间。现时亚洲中心可供使用的地方,不论在团体的聚会,或各种活动的推动上,不能应付目前及未来的需要。团体理事会与亚洲中心、艾士菲及西区天主教华人团体联同筹策进行扩建亚洲中心的计划。将在停车场空地上加设二层高的新翼,地下与圣若瑟小堂连接,可作多用途的文化及宗教活动场所。楼上有神职人员宿舍,容纳客座牧职人员或在澳洲天主教大学或天主教悉尼神学院就读的修生或进修生。并将现在的“白屋”翻修后出租,收的房租将作为扩建新翼的部分资金。计划拟在二千年前完成。希望届时团体能以新基地,作为新纪元的工作发祥地,去扩展福传。

后语

    44年的团体历史是很短的一刻。以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我们的存在比沧海一粟还小。但是我们的团体是信仰的团体,信仰团体的历史便是团体的救恩史。因为上主是历史的主宰。团体的发展便是基督妙身的发展。未来的团体的建设是依赖上主的仁慈。“若不是上主兴工建屋,建筑的人徒然劳苦。”(咏129:1)我们团体将来的历史不会是一片空白。“你若把你的食粮施舍给饥饿的人,满足贫穷者的心灵;那么,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将如中午。上主必要时常引领你,在干枯之地,使你心满意足,并使你的骨头坚强有力;你成为一座灌溉的乐园,一个总不涸竭的水泉。你的后裔将重建往日的废址,你要竖起那久远的基础,人要称你为‘缺口的修补者’、‘废墟的兴建者’,为叫人居住。”(依58:10-12)             

悉尼华人天主教会

    悉尼的华人天主教会成立于1983年初,是由一班热心的教友组成的团体,当时得到爱德神父(Fr. Aidan)的支持,在中区的圣若瑟堂开始了中、英文兼用的主日弥撒。
    后来华人教友人数日增,借圣莫尼加堂,作为该会西区的弥撒中心。近年,鉴于华人移民人数的迅速增长,加上北区亦有为数不少的华人教友聚居,借得Lindfield圣家堂作为该会北区弥撒中心,并得到沙尔德圣保禄修女们的支持
    目前,除主日弥撒外,该会还经常举办各类灵修及联谊活动,提供福利服务与开办中文学校,对移民,华人天主教会除了满足他们信仰上的需要外,也尽量帮助他们融入本地社会。

悉尼平信徒领导的团体

    澳洲悉尼华人天主教团体没有其固定堂口,它没有本堂神父或全职指导司铎,这个有三千会众的天主教团体由一组平信徒领导,团结散居于悉尼市内三个地区,即中区、北区、西区的信友而组成华人教会团体及弥撒中心。各中心于主日上午有慕道班、青年活动及儿童主日学,中午有弥撒,弥撒后有午餐聚会作为圣体圣祭的延续,及团契的交谊。
    这个没有固定堂区范团的信友团体,覆盖半个悉尼市内三个区域,共三千多名华人教友,它与一般堂区所有的宗教活跃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独特之处,就是由教友领导,有教友组成管理小组统筹一切活动,为三区的弥撒中心邀请主日行祭神父,并主理为社会服务的中文学校及一所养老院。
主日公教家庭在中心望过弥撒,吃过午餐后,孩子们在中心的中文学校上课,学习中文,家长在中心等候小孩时,有自己的学习或活动。
    华人中心的养老院有十七间长者房舍,这座养老院耗资二百万澳元,由政府资助建筑及开办费用,由中心的教友团体承办及管理。
    这个宗教团体除上述两项社会服务外,宗教服务方面亦有表现,例如主日弥撒,在三个中心举行,会长及管理小组各人负责联络不同的主祭神父,若神父的主日讲道是英语,更将讲道辞译成中文代神父向教友宣讲。弥撒后有午餐,以及在中心举行活动,藉讲座及研讨以增强信友对教理的认识以及对圣经研读的兴趣,更有信友探访老弱孤寡知识的训练课程,以及讲授前往患病或老弱家中送圣体之礼规,更鼓励华人信友参加教区举办的要理讲授,婚姻辅导等课程,好使完成课程后,返回华人团体为儿童和外教人士讲解教理,向夫妇指导婚姻,每年成人领洗人数约有一百人之众。从中国来的新移民是他们福传的对象。
    每当有国籍神父及修女路过悉尼,必被邀请主持讲座,或举行退省,以增进团体内的灵修生活。团体更设奖学金资助团体内青年进修教理、婚姻辅导、宗教知识及专业课程,为团体准备接班人。
    这个没有主任司铎的活动堂口,管理小组内的会长及两名副会长与及干事分工合作,悉尼高隆庞传教会在传统上是向中国传教,故与团体交住密切,香港的康建璋及阎德龙两位神父常作短期牧民探访,并作神修指导,在圣诞及复活节的大庆日上前往举行礼仪。
    这团体由一九八一年由几户教友家庭组成,先由协助国籍留学生开始诞生,在一九八三年向政府注册,同年更得悉尼总教区批准成立。廿多年来历届会长副会长委员及各成员各尽己力,有人在台前发言,有向政府争取权益,更有在厨房煮饭烧水,和在圣堂递书检纸屑,每人都付出一些金钱和时间去建设这团体。在二十周年期间和庆典中,上至澳洲总理霍华德及新南韦尔斯省长,下至曾作访客的过路神职都撰文祝贺,悉尼的主教枢机,更以这团体为荣,并认为这是香港教友培训的好基础所致,因该团体百份之九十是从香港移民组成的。
    现任会长陈克勋先生表示,他是香港主教府的长期访客,二十年来每往香港时必向香港教区恳请派遣神父前往悉尼长驻服务,但只得到“短暂服务”的承诺。该团体在过去数年于每主日弥撒后念圣母经一遍,求圣母玛利亚派一名全职指导司铎,不然就增加圣宠能力予领导小组,使各人加倍力量投入团体。与团体相熟的高隆宠会高神父(Fr.Connolly)戏言,似乎圣母不听上半截的祈求而不派遣全职神师,因为全职神师神父一到,教友的活动力一定大减,倒不如增加团体各人的活动和圣宠,好作为没有本堂神父活动堂区的模范。高神父所言不差,因为在神职人员缺乏的今天,应该是信友担起信友团体责任的时候。我们的祖国有六千座大小圣堂,神父只有两千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乡村教友众多的堂口没有驻堂神父,一年之中神父来村举行弥撒者只有一两次而已。我们可参照悉尼华人天主教会的做法,在没有神父的堂口建立由教友领导的信仰团体,紧握这信仰团体的目标,培育信友及下一代的信仰生活,包括学习教理、学习圣经、祈祷、举行家庭生活及婚姻辅导,每主日教友仍然依时进堂一起祈祷,一起研读圣经,讨论教理与生活的融合,并向儿童讲授教理,神父年中偶而探访为教友办告解,施行圣事及举行弥撒圣祭。牧职修女无论驻堂与否,都应扮演着从旁协助的角色,在幕后推动工作,而不是站在台前摇旗呐喊去领导信友,从而协助信友团体的发展。这点是信友团体成功的关键所在。
澳洲悉尼华人天主教团体供稿


1983...
    华人天主教会(ChineseCatholicCommunityInc.)简称C.C.C.,成立于一九八三年初,是由一班热心的教友,为实践其信仰的理想而组成的团体,当时得到爱德神父(Fr.Aidan)的扶助,在中区Camperdown的圣约瑟堂开始了中、英文兼用的主日弥撒。自此,华人天主教会便在教友的协力耕耘下日渐成长。目前,除主日弥撒外,该会还经常举办各类灵修及联谊活动,提供福利服务与及开办中文学校,对一些不熟悉澳洲环境或是有语言障碍的新移民,华人天主教会除了满足他们信仰上的需要外,也尽量帮助他们认识新朋友,融入本地社会。
1991...
    后来,由于教友人数日多,圣约瑟堂不敷应用,委员会在商讨过后,经多番奔走,终于得到西区主教的首肯,借出北巴拉玛打(NorthParramatta)的圣莫尼加堂,作为本会西区的弥撒中心,还慨然借出小学校舍给华人天主教办举中文学校,西区中心于是在一九九一年九月正式启用。
1997...
    近年,鉴于移民人数的迅速增长,加上北区亦有为数不少的华人教友聚居,故有加设另一中心之需要,尤幸获得北区主教首肯,借出Lindfield圣家堂作为本会北区弥撒中心,并得到沙尔德圣保禄修女们的鼎力支持,慷慨借出部份圣保禄会院作为北区中心辨事处之用,使北区中心得以顺利成立,已于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五日开始为教友服务。

本文标题:澳大利亚天主教会以及华人公教团体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