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真爱需等待”仍是有价值的文化


2012-02-16 14:53:03 作者:顾德宁 来源:中国江苏网

    情人节前,国内一位女硕士办的“贞操网”引起争议。尽管笔者对她的一些个性做法未必认同,如晒出医院出具的处女鉴定报告,但同时也认为,人们不应该对该网站倡导的青少年“婚前守贞”冷嘲热讽,给其贴上“落后”、“封建”和“性观念不开放”等标签。因为,不仅是在我国,在世界其他国家,“真爱需等待”仍是一种值得提倡和鼓励的、有价值的社会文化。

    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提早,与上世纪60年代的孩子相比,目前我国女孩月经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年龄明显提前,青春期性教育却相对滞后。而社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生活压力增大和竞争日趋激烈等,却推迟了青年的结婚年龄。我国青少年从性成熟到结婚的间隔时间变长,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青少年和青年婚前性困惑和性行为的可能性。

    而婚前性行为,会对涉世不深和保护意识不强的青少年造成身心危害,如近年来不断增多的人工流产和少女妈妈等。因为,即使进入现代和多元文化社会,“婚前守贞”或“纯洁性行为”在维系社会基本道德伦理、家庭稳定和睦与良好社会风气上仍具有积极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仍是一种有价值和有需要的文化。

    对此,美国走过弯路,可谓教训深刻。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人痛定思痛,发起保护贞操运动,强调忠贞,反对滥交。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推出“真爱需等待”系列教育和文化活动,形成一种社会氛围,鼓励和帮助青少年“等待”。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夫妇是这种文化的积极推动者,美国网球明星大威和小威就是“真爱需等待”的大使。

    “贞操网”受到不少人的讥讽,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和不良文化导向的存在。近年的一些影视作品给予婚前性行为以隐晦性认可、呼吁“真爱需等待”的声音很少,那些“等待”的孩子常被讥讽为“恐龙”和“老土”。“等待者”陷入一种文化困惑,而“不等待者”却以前卫的形象屡屡得到张扬。

    这种错位应该得到纠正,即使如今我们不得不使用堵疏结合的办法。在对青少年提供完整的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的同时,“真爱需等待”也应是大声的、是主流的。当然,“不等待”也是一种个人选择,同样不应得到“婚前守贞”文化的过度挤压,比如“贞洁是最好的嫁妆”就是一句不妥的话。

本文标题:“真爱需等待”仍是有价值的文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