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的祖父”和石家庄首所法语学校


2011-09-30 11:24:37 作者:讲述:任文华 任文龙 记录:任文君 来源:《信德报》2011年9月1日,25期(总第456期)

首所法语学校诞生
    我们的家庭从祖父那代就信天主教,我的父母也都是虔诚、热心的天主教徒,当然我们弟兄姊妹八个也都不例外地信仰主耶稣,我们有今天都是天主所赐,从心里感谢天主。
    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石家庄宁安小区那一带,在上个世纪30年代,曾经有一所私立的法语学校。它的创办者是我们的祖父任国中。由于岁月的侵蚀,祖父和他的法语学校在石家庄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但是在我们弟兄姊妹的记忆当中,这所学校和祖父、父亲一起,永远地存留着。

修女是祖父的法语老师
    上世纪20年代,祖父兄弟三人带着他们的老母亲从方北村迁到了石门新开街(今兴凯路)一带居住。祖父聪明活泼,交际面非常广。一次,他路过正定的天主教堂,在教堂,遇见了一位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法国修女。听父母讲,这位修女当时40来岁,被称作“姑奶奶”,就是“嬷嬷”的意思。
    祖父年幼的时候出过天花,人们送了他一个不雅的称呼“任麻子”,可祖父聪明伶俐,那位修女很欣赏他,就开始教他学习法语,并且时常资助他学习。祖父的语言天分极高,在这位“姑奶奶”的悉心教导之下,没有几年的时间,他就能熟练地运用法语了,期间,他也加入了教会。

用学费赎回当掉的桌椅
    约在1932年,祖父在石门创办了一所私立法语学校,起名“统领法语学校”,学校开设各种课程,重点教授法语。校址就在如今的铁路大厂往西300米的地方,现在那里是宁安小区。学校进门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学生进学校都要先对着孙先生鞠躬。
    这个学校的房子是祖父自己出资修建的,总共有40多间,房子后面是一个操场,长60米,宽16米。当时,各个县城都有学生到这里来上学。祖父编写过一本教材,叫做《中法会话和语法》,我们幼年的时候家中还藏有这本书,是铜版纸彩图,十分精美。除了办学校,祖父还会代卖一些法语书籍、杂志等。家里也没有别的生意,全部收入就是学费。因为资金周转不开,假期时学校的桌椅板凳都要抵押典当出去,以换来家里的生活费用,等到开学的时候,收取了学生的学费,手中有了钱,再把这些东西赎回来。

解放后法语学校的变迁
    我们的父亲名叫任让,又名任克恕,自幼跟随祖父学法语,18岁已经开始在“统领法语学校”里当老师。我们小时候见他读报纸、看书,常常会把报上书上的文章翻译成法文,我们当时都不懂,最后就把这些报纸和翻译都当废纸扔掉了,现在想起来,真是非常遗憾。
    1947年春,祖父去世,父亲接手这所学校,这时学校已经改为“国光小学”。到1947年底,石家庄解放之后,“国光小学”改为新开街小学,父亲不再担任校长,而后,他去教育部门任职,在石家庄各小学当老师。当然,他已经不再教法语了。

家庭的法语情结
    父亲只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教过我们一些简单的法语单词,比如钱包就是“拉让”。后来世事变迁,关于法语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敢提及。


 任家兄弟姐妹与母亲在法语学校旧址外

    上世纪60年代,中法建交后不久,听以往的邻居说,曾有人到老房子一带寻找过我祖父的后人,但是那时候我家已经搬离那里,两年后,才知道这一消息。父亲听说此事后,一时十分感慨,他向教育部门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自荐自己的法语特长。当时我们都认为这封信一定是石沉大海,没想到竟然收到了回信,信上说,他们目前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祖父和父亲都十分开明,祖母嫁过来时是小脚,祖父就让她放脚。父亲在说亲时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小脚的女子。我们家家风严谨,祖父、父亲要求我们读书上进,我们兄弟姊妹也用这些来要求自己的下一代。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不让从祖父那里留下的“法语传统”丢失,父亲开始系统教授我们最小的妹妹法语。小妹除了从父亲那里学习,自己还专门报了法语培训班。再后来,大家惊喜地发现,后辈当中也有不少对法语感兴趣。
    回头想想,从祖父到我们,再到后辈孩子们,一切其实并非偶然,那其中,定有天主的特别眷顾和助佑。

本文标题:“我的祖父”和石家庄首所法语学校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