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巴黎圣母大教堂”正名
2004-04-20 09:16:08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第211期)
近读了3月15日《信德》载“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介绍文章”,使我们对这座世界著名大教堂的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获益匪浅。
我想补上一笔。1945年,法国戴高乐将军,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法国抵抗运动”获得抗战胜利后,从英国返回巴黎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巴黎圣母大教堂做谢恩祈祷。1970年戴高乐总统逝世后,举行国葬,又在这座大教堂里为他举行追思大礼弥撒,有几十位国家元首来此参礼。
读后,我又想提出一个问题:这篇介绍文章却沿用了一个错误的译名“巴黎圣母院”。我相信文章的作者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因为他在介绍它的法文原名时,只提到NOTRE DAME———圣母,而没有提到它的法文全名:CATHE'EDRALE DE NOTRE DAME DE PARIS,其字面意义是“巴黎圣母大教堂”或“巴黎圣母主教座堂”。至于“巴黎圣母院”这个译名是怎样来的?尚待查考。
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谈到:他在法国巴黎求学时,每天能听到“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但看来这个译名并非巴金首创,因为在他之前已有一部中译本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可能是清末的林琴南所译,但他不懂外文,而是别人口译,他笔录,再用文言文写成小说。他是位教外人士,可能不很清楚“圣母院”与“大教堂”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们教友都知道“圣母院”是指修院,门禁森严,不对外开放,不像大教堂那样,任人参观瞻仰。例如我们上海徐家汇有座圣母院(现已不存在),是1867年10月,第一批救亡会修女,随同江南教区郎怀仁主教,在法国访问后,同船来到上海,后在徐家汇建立的修女院。
虽然一个译名无关宏旨,但是对一个世界著名宗教建筑物,起了一个错误的译名,也可能给人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你看过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的雨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钟楼怪人》,你可能会对真正的圣母院———修女院,产生错误的联想。
我的区区意见是,希望在我们自己的教会刊物上,能否起一个带头作用,把错误的译名纠正过来,实事求是地称之谓“巴黎圣母大教堂”。再不要把别人的错误译名,明知不对,而又硬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不能解脱。我认为《辞海》的作者很灵活,他在NOTRE DAME DE PARIS 的条目中,写上了两个译名:“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大教堂”。后者纠正前者。
我想补上一笔。1945年,法国戴高乐将军,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法国抵抗运动”获得抗战胜利后,从英国返回巴黎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巴黎圣母大教堂做谢恩祈祷。1970年戴高乐总统逝世后,举行国葬,又在这座大教堂里为他举行追思大礼弥撒,有几十位国家元首来此参礼。
读后,我又想提出一个问题:这篇介绍文章却沿用了一个错误的译名“巴黎圣母院”。我相信文章的作者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因为他在介绍它的法文原名时,只提到NOTRE DAME———圣母,而没有提到它的法文全名:CATHE'EDRALE DE NOTRE DAME DE PARIS,其字面意义是“巴黎圣母大教堂”或“巴黎圣母主教座堂”。至于“巴黎圣母院”这个译名是怎样来的?尚待查考。
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谈到:他在法国巴黎求学时,每天能听到“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但看来这个译名并非巴金首创,因为在他之前已有一部中译本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可能是清末的林琴南所译,但他不懂外文,而是别人口译,他笔录,再用文言文写成小说。他是位教外人士,可能不很清楚“圣母院”与“大教堂”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们教友都知道“圣母院”是指修院,门禁森严,不对外开放,不像大教堂那样,任人参观瞻仰。例如我们上海徐家汇有座圣母院(现已不存在),是1867年10月,第一批救亡会修女,随同江南教区郎怀仁主教,在法国访问后,同船来到上海,后在徐家汇建立的修女院。
虽然一个译名无关宏旨,但是对一个世界著名宗教建筑物,起了一个错误的译名,也可能给人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你看过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的雨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钟楼怪人》,你可能会对真正的圣母院———修女院,产生错误的联想。
我的区区意见是,希望在我们自己的教会刊物上,能否起一个带头作用,把错误的译名纠正过来,实事求是地称之谓“巴黎圣母大教堂”。再不要把别人的错误译名,明知不对,而又硬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不能解脱。我认为《辞海》的作者很灵活,他在NOTRE DAME DE PARIS 的条目中,写上了两个译名:“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大教堂”。后者纠正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