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博爱精神与诚信道德的关系


2011-07-22 15:02:45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2011年7月10日,20期(总第451期)

    今年6月10日“信德”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读温家宝总理谈道德严重滑坡有感》。
    这使我想起了赵晓博士在《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一文中说:“温家宝总理谈到要仰望天空!更谈到中国人需要比黄金更宝贵的诚信,比高山更崇高的道德,比爱自己更多的爱别人的博爱精神。”
    下面我想从“诚信”、“道德”、“博爱精神”这三个关键词,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诚信”:关于诚信,我的理解是,无论为人或做事,都要诚实守信,即《论语》中的“言必行,行必果”。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论语·为政》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先哲们早已将诚信提到为政的高度。
    近期,报刊上“诚信”一词,成了高频率使用的宣传用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例如当前商品流通领域中假冒伪劣现象,正在发展到其他领域中,假论文、假文凭、假学历等等,以致让方舟子等成为打假英雄。甚至全国两大会议中,“诚信”问题成为提案中的焦点问题。两会代表们发出了“扶持正气,抑制邪气”的呼声,广泛要求提倡以“立信为本”的诚信之风。
    二、“道德:我们天主教的诫命是爱主爱人,所以我们提倡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业务中应守的纪律,更要注意到个人内心对于职业生活中的修养,还要注意职业生活对社会人群的道德职责。我们应该时时处处把道德价值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应该时常查考,做这个工作,赚这个钱,是否符合天主的诫命,是否符合耶稣基督的正义和仁爱。
    古圣贤视道德为做人的根本。《周易》释道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古人又云:“仁者无私之爱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荀子在《劝学篇》中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大意是说: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必须立德以为是,达到稳定坚忍,才能应付各种情况,然后才能成为完美的人。
    我们知道在国外,以德国为例,凡应聘会计财务工作者,必须是基督徒,理由是他们的宗教生活修养,是保证他们在本职工作中,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
    三、“博爱精神”:赵晓博士在文章中指出:在耶稣基督之前,人类的爱往往是狭隘的,即中国人所谓的“等差之爱”,视所爱的对象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来施爱。在希腊是“优爱”,即爱优秀者,但对弱势群体则不能施之以同等的爱。现在所谓的宽容和谐,实际上主要来自于基督信仰的影响。
    至于耶稣基督所倡导的博爱精神则超越了人的差别,他让人爱所有的人,包括仇人。同时倡导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不是这个人对你好、可爱,你才爱他;他对你不好,你也要爱他。这就带来了彻底的博爱精神,进而塑造宽容和谐的文化,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比爱自己更多的博爱精神的倡导是关键。
    我的体会:如果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中,重视诚信、道德、基督博爱精神,所谓的道德严重滑坡现象是有望克服的。正如先贤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臣尝论古来帝皇之赏罚,圣贤之是非,皆范人于善,禁人于恶,至详极务。然赏罚是非,能及人之外行,不能及人之中情。是以防范愈严,欺诈愈甚。一法立,百弊生,空有愿治之心,恨无必治之术。而天主真教,其法能令人为善必真,去恶必尽,盖所言上主生育拯救之恩,赏善罚恶之理,明白真切,足以耸动人心,使之爱信畏惧,发于由衷故也。” 

本文标题:博爱精神与诚信道德的关系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