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行
2011-05-30 10:29:17 作者:武帅 来源:《信德报》2011年4月20日,12期(总第443期)
赴十堰购车
春节刚过,我和哥哥冒着严寒,从草原钢城包头经两天一夜来到著名的车城湖北十堰,准备买一辆汽运吊车。
到十堰当天,按着预先得到的信息,我们首先来到答应帮助我们购车的一家公司。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三个20来岁的小青年围着电脑在打游戏。有一个自称业务经理的人,说没有现车,要先给他们交定金,一个月后才能生产出来。看到冷冷清清的场面,这与我们来前想象的繁忙经销场景大相径庭。我们隐隐感到失望和不安,推说回去商量一下,便离开了这家所谓的经销公司。
我们这几年进城打工攒下些钱,想买一辆大车,以求有更大的发展。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再者为省些钱,所以就匆匆来到十堰,想从生产厂家直接购买。然而过问后才知,厂家不直接生产那种特殊车辆,需要通过其他资质单位进行组装。到哪里去找呢?我们弟兄二人一直疲惫地奔波于这个城市,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厂家或汽车经销商。在举目无亲的陌生地方,我们是那样凄凉、孤独、彷徨和无助。在一筹莫展中,我突然意识到我是教友(哥哥是外教人),为什么不寻求主,呼求耶稣基督指引我路呢?我开始虔心祈祷,我相信“只要怀着一颗依恃的心……就会领受恩宠,并得到及时的扶助。”(希4:16)在这60万人口的城市里,肯定有天主的教会,那里的神长教友定会帮助我的。
寻找教堂
向114查询,向路人打听,从白浪到顾家岗,从六堰到黄龙大坝,几乎跑遍了十堰市的大街小巷,就在我们几近绝望之际,突然看到在黄龙镇老白公路南侧一处建筑的门前立有一块“十堰黄龙镇天主教堂”的牌匾,心中狂喜,发自内心地感谢主,因为他满足了我的渴求,真是“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就找着”(玛7:7)。终于找到“家”了!
一位王姓的教友听说我们是包头来的,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后院,一边向我们介绍堂区的情况,一边给在郧县的李传明神父打了电话(神父兼管十堰)。当地的教产在解放初被政府划拔给了几家医院,后医院失火房屋全部焚毁,重建后原教堂的痕迹已经很少。2001年起李神父率教友开始了落实教产的漫长之旅。经过9年的艰苦奔波和不懈努力,终于在2010年6月23日得到妥善解决,当地政府出资160万,采取异地置换的方式,购置了占地4000平米、大小建筑2000平米的旧的商店、房舍,交付教会。由于商店、房舍多年荒弃不用,整个建筑主体结构虽可维持使用,但门窗几乎没有一处完好,且屋顶漏水严重,为此李神父和教友们正忙于对现有建筑进行修缮设计,筹集资金,迫切想改成教堂使用。
神父帮忙
半个小时之后,李神父给我打来了电话说:“你要购买那种车的事,我给你找人打听,不要着急。”而且再三叮嘱我说:“你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花费很大,就住在我那间神父屋吧,在教堂里吃饭……”
次日中午,李神父从郧县专程赶来,并且通过教友找到两个卖车的地方。因为我们对这里不熟悉,神父就带领我们了解市场、逐个打电话落实。不但找到了生产厂家,也找到了正宗的销售商。那几天的天气阴冷潮湿、寒风料峭,我和我哥冻得直打哆嗦,神父穿得也不多,但他全然不在意,厂里、厂外、操作车间,不停地找人,只是为了不让我们花冤枉钱。
我跟我哥是外行,刚去时只看车的大小和作用,对于发动机及车底盘的技术性能并不懂,神父又带我们找专人了解。由于经销商业务繁忙,需要我们等待,他不急不烦,一直陪我们一整天。我们请他吃顿饭,他也抢着付钱,他说:“无论走到哪里,教会都是咱们的家。你们是客人,我要尽地主之宜。”
经过两天不停的忙碌,终于在3月1日下午签订了合同。我们准备回家了,神父不放心,亲自带我们去车站了解发车时刻。买到车票时,天色已晚,我们临别请神父吃的一顿饭,竟是神父执意要求的一碗面而已。从一碗面上,我们窥到了神父的品质。在他心上,教堂的修缮、教会的发展,比什么都紧迫,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60多万人口的城市,多年来没有圣堂,也没有聚会点,每逢瞻礼教友们要到40公里外的郧县参与弥撒,更重要的是不便于教会的发展。”
谢谢您,神父
回家的路上,我和我哥的心情都很复杂。我们全家就我一人信从天主教,给他讲教会的道理,我哥从来不接受,也不相信信仰和爱,然而这次经历后他的态度大变。他的感动太多了:神父虽然兜里仅有一张百元和几张小票,但总是抢着买单;神父所居住的小屋连一张像样的床也没有,更不用说家具什么的;神父还特别关心他的健康,劝他别抽太多烟。他热泪盈眶地说:“这次出门让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从李神父身上我学会了怎样做人。”
哥哥还说,等经济好转,一定到十堰教堂奉献,给教会做义工,希望教友能早日拥有跪凳。并且自己要尽早受洗……
望着哥哥动情的脸,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他从李神父身上看到了一个爱主爱人爱教会的基督善牧的形象。
我们弟兄祈祷天主降福十堰教会繁荣兴旺,同时也盼望广大教友关心十堰教会。
(近日哥哥再返十堰,顺利开回了车,李神父还请他到郧县教堂作客,在那里亲眼看到了当地教会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