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民的“不平凡”人生
2011-03-31 13:34:25 作者:杨万民 来源:《信德报》2011年2月20日,6期(总第437期)
教友徐忠想是河北省河间市尊祖庄乡杨户生村人,现年42岁,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家人。可是谁也没想到,正是因着他,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以及经济收入日益提高。
杨户生村的好教友徐忠想
为父母分忧,勇挑家庭重担
徐忠想自幼天资聪颖,在校期间,对同学们关怀备至,对班级里学习差的同学经常耐心地辅导,从小学至初中,每年都会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由于家中弟兄六个,在土里刨食的父母不堪重负,只好让他中途辍学。徐忠想很理解父母的不易,毫无怨言,同父母弟兄一起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现在,母亲已经70多岁,徐忠想深深理解母亲年轻时的艰辛,对老人家百依百顺,称得上十里八村有名的孝子。跟他聊起当年辍学一事,他很淡然地一笑而过,他深知“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天主教会所极力提倡的”,所以自己至今未曾后悔过。
为乡亲解难,数次慷慨解囊
改革开放之后,在亲友们的七拼八凑下,徐忠想拿着仅有的300元钱,节衣缩食,独闯湖北。由于他不辞辛苦和在业务水平上的努力,以及对客户的坦诚相待,所以在事业上小有成就。
今天的徐忠想虽然在事业上有一些成绩,虽然条件好些了,可他却没忘记自己是农家孩子的身份,在和家里人辛辛苦苦地种着几亩薄地的同时,一心想着如何能带领父老乡亲们改善生活水平,为家乡作出些贡献。
2007年,他看到乡亲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却有病看不起。毅然和自己的二哥捐献一万元,作为杨户生村教友们的大病救济款。2008 年至今徐忠想一直承担着杨户生教堂的全部电费。2009年底,徐忠想看到村中的老年人,想起自己父辈的艰辛,又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捐资6300元,每人送发一袋大米、一桶食用油作为新春礼物,并和哥哥走家串户,把礼物送到老人们的家中。老人们握着徐忠想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2010年杨户生村街道硬化、自来水管道更改,出于低调做人的原则,徐忠想以教会的名义捐资一万元。2011年春节前夕,徐忠想早早就备好了给老人们的慰问品。
徐忠想发现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自己带头捐资两万元,帮助杨户生全体村民成立一个“互帮互爱互助组”。经过周密的计划,2011年春节前,互助组的各项规章制度已初步建立,徐忠想计划今后再慢慢把所有有组织能力和有经济实力的村民联合起来。这样互助组成立后就能集合众人的力量,给村民带来极大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差一些的村民,遇到大事情时,在经济开支上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网络风波”促成和谐新风尚
2010年夏天,在杨户生村贴吧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杨徐两位村民由于平时有一些小矛盾,所以在网上互相攻击对方家族。情况愈演愈烈,互不相让。徐忠想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在回帖中写道:“杨户生的父老乡亲们,我爱你们!我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谁对我有意见不妨直接告诉我,给我打电话,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只要是有问题欢迎大家指正……我是穷人,也没有资格和别人比财富,但是对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我还是愿意尽点微薄的力量,请大家给予支持。”在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后,一场风波就这样得到了平息。
现在,杨户生的村民们在徐忠想的影响和带动下,关系非常亲密和谐。每当有事情发生,他们总是会拿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旧在,如今不见秦始皇”这个典故互相宽慰勉励,大家都会乐呵地说:“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村庄,乡亲邻里之间,吃点亏算得了什么呢。”
人的名声是用实际行动作出来的。村民们的眼里不会糅沙子。现在,走到哪里,村民们都因生在杨户生村而自豪,都因杨户生村出了个徐忠想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