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永安公:老街上的另一种建筑


2011-01-25 13:16:09 作者:高兴文 来源:《信德报》2010年12月20日,36期(总第431期)

    西昌城内的三衙街北半边,有一座被称为“永安公”的天主教堂,该教堂是由法国神父光若翰于1908年至1912年主持修建的,包括经堂、钟楼、庭院和生活设施,占了三衙街北边的一大半。整个建筑群均为法式情调中西结合,经过百年的风雨,地震的考验,建筑仍旧不倾斜,不崩败,成了西昌古城内的一道风景。

◎钟  楼

    老西昌有句俗语:“西昌城内永安公,早晚钟声到海船。”昔日西昌城内有寺庙近50座,寺寺有钟,其中最有名的就数法国铸造的永安公铜钟。永安公钟楼建在天神堂东侧,下方中层为正方,上方为圆空形,顶端为尖塔形,塔顶有十字架。永安公敲钟不像佛寺那样用木棒撞,而是拉动钟的绳索像摇铃那样在钟内两边撞击,因为是三个大小不一的钟组成高、中、低三色音,敲起来格外和谐优雅、悦耳动听,钟声一响,瑶山、泸山、邛海一带都能听见。
    1950年3月27日,西昌解放后不久,西昌专员公署进驻永安公院内,钟声就成了城内的作息时间信号,起床及上下班,熄灯都以钟声为号,凡是年老的西昌人都有印象。
    钟楼后划归地区物资局,1968年文革的攻防战争中钟楼被毁损,不久物资局花了一万多元人民币才将其拆除,可见修得之结实牢固,据说是用糯米稀饭和优质石灰浆砌的,一万元的工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喔。

◎教  堂

    永安公的建筑群中,教堂是最先修建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依仿古罗马式而建。牌面分三台,梯坎上去三道门入堂,中间门大,两边门次之,三道门有三对柱子,门额有图案花纹;第二台中有“天神堂”三个大字,大字两边有中文对联两副;第三台中间是一只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两边收束的有三台排角,共十二支爪角,顶边有鳌鱼座脊,中间有大十字架。和平鸽顶上有大简柱、排面大柱四根,牌面雄伟壮丽,在西昌城内独具一格。
    解放后教堂前面修起了一座四层楼房,前几年拆除后亮出了教堂。三道门为教友举行宗教活动进出之用。步入教堂为坐橇,后有座位前有跪垫,教堂可容纳300人左右。

永安公(四川西昌天主堂)外貌

◎庭  院

    教堂的左右两边有优雅的神父会院、修女院、修士院、童贞院、预修院,庭院错落有致、造型各异,现存两栋两楼一底砖木房为神父会院和修女会院,平行排列教堂两侧,均为法式构造,门和扶梯有精美图案和雕刻相间,整个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完全可以对此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打造成为西昌古城的一个朝圣点。
    建筑的入口处石梯极为独特,为两个反弧形,不像中式的平行梯边,两边有中式如意石狮一对,雄左雌右。修女会院很是恬美,有花园、池塘和假山,还有精致典雅的玛利亚像和若瑟抱耶稣像等艺术品,小院内百年以上的平房多栋多间保存完好,窗有“月宫式”和“爱心式”两种。据传永安公建筑群的修建掌墨师是西昌有名的能工巧匠巫家云的门内师第三代传人巫仲,巫家祖上是福建温州府人,曾参加了北京皇宫的修建工作。
    从北街到四牌楼,顺着南街穿过大通楼,沿下西街折回大巷口,再走三衙街,什字街,仓街……这些西昌最古老的街巷成了我们晚饭后散步的路线。初秋的傍晚,天边的晚霞非常好看,站在一座老屋前,我有些恍惚起来——弄不清自己身在何处?

幽雅清静的教堂庭院

    古老的建筑,梳理着西昌城市的文化肌理。当一代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学会品位老建筑与世无争的宽容和美到极致的静谧时,这些老房子也许就要和这个时代擦肩而过了。
    三衙街上那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就勾起过无数人的猜想,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个边寨小镇上?他们的建造者是谁?其实,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正名字——永安公。(编注:为适应中国文化,外国传教士取中国寺庙“宫”的谐音“公”,给教堂起名永安公,意即永保平安、安定。)

西昌教区荐自《凉山日报》

本文标题:永安公:老街上的另一种建筑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