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圣召大村
2011-01-25 10:20:32 作者:文/曾尼阁 摄影/马芝玲 来源:《信德报》2010年12月20日,36期(总第431期)
在这缺乏圣召的年代,一个仅130多户教友的教友村,却出了14位圣召(7位神父、1位执事、3位修女,还有两位大修生和1位小修生),这里有什么奥秘呢?带着种种疑问,采访组踏上这片在外人眼中有着神秘色彩的土地——陕西扶风县昝家村,对这个圣召大教区(周至)的圣召大村进行了采访。
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成长
广袤的关中平原上,绿油油的玉米田一眼望不到边,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丝绸之路由杨陵折向西北,昝家村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驿站。下车步行,绿树掩映之中,巍峨的教堂尖顶直插云霄。入村,漂亮整洁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细听之下,传来隐隐的琴声,教堂里修女正在教小班的孩子们唱圣歌,在修女的带领下,中班的孩子们正在院子里分两处做游戏。东侧二楼上的教室里,又传出大班孩子们读教理的整齐的童声。这样美好的场景真是难得一见。
本堂孙天福神父介绍说:“堂区每年都要举办10多天暑期教理班,学员们经过学习告解和圣体要理后集体初领圣体,今年还增加了《弟子规》的学习内容”。圣心会团体负责人韩修女介绍说,她们团体四名修女主要负责办幼儿园,由于环境优雅,师资力量强,也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可。
昝家村教友66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教堂所在地——昝家村三组,近400人全是教友,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友村。
“即使在那些特殊的年代,私人家中念经一直没有间断过,”孙天福神父续说,“这里的教友很热心,除夏秋农忙外,主日和大瞻礼不下地干活,罢工已成了习惯。主日早晨,村里的教友全部进堂;平时有弥撒时,本村加上附近村进堂教友在500人上下。”
因为早晨已做过了弥撒,第二天早晨下大雨,弥撒被挪到了晚上,采访组遗憾地没有看到教友们参与弥撒的盛况。第二天早晨当笔者5点半步入教堂院子时,堂里已传出朗朗的诵经声,住在修女房中的采访组员说凌晨4点诵经声已经将她从梦中唤醒了。马宝琴修女说:“圣周拜圣体,这里根本用不着排名单,一天24小时拜圣体的教友从未间断过,堂里的啜泣悔罪声此起彼伏。”
带头人带动了一个村
已去世的身为两位神父之父的昝永乐非常重视青少年教育。曾经进过修院的昝永乐带着极大的虔诚心度世俗生活,他虽未能晋铎却决心让他的孩子们晋铎。然而,天主“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玛25:29)
他的一个儿子进了修院,另一个读高中的儿子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跑遍了西安的四个大医院都没有治好。这时他领上儿子到高陵县张二册向圣母许了愿,不久在西安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诊所里治好了儿子的病。按许的愿,儿子益谦进了修院,最后与他的哥哥益仁一同晋铎。
“永乐最大的贡献就是抓村里青年人的教育”,现任昝会长说:“现在四、五十岁的教友信德坚固,与永乐大有关系。从二十多年前,他就经常会把教友集中起来念经、分享,以保持他们的信仰。所以,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信仰活动开始得也最早。”女会长昝领报说:“昝红芳就是从很小时就有了圣召的,以后进了圣心会,2003年发了大愿。”
从小扎牢信德的根基又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萌发圣召已是顺理成章的事。
昝永安于1999年考上了高中,这时他产生了进修院的想法,毅然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进了西安小修院。他的父母支持他,鼓励他不断深造,于2009年在西安大修院毕业晋铎。
现年39岁的昝忠明,坚定执着于圣召,1999年晋铎,目前在浙江某堂区服务。
本文作者在昝永乐家采访(中为昝永乐妻子,右为现任会长)
神长呵护——实现圣召的保证
今年31岁的执事昝永科,从上小学时就立志要当神父,初中毕业后找到周至教区主教杨广彦(已故)要求进修院,但就在前一年周至教区小修院刚招了生,他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然而,杨主教没有放弃他,安排他在主教府食宿,在周至县上高中,还负担上学及伙食费用的一半,杨主教对食堂管理员说:“如果我们回来晚了,吃不吃饭不要紧,但一定要给学生把饭留下。”在杨主教的关怀下,昝永科在主教府住了四年(复读一年),在读完高中后进入大修院,2009年7月晋升执事。
无独有偶,在家里排行老三的昝真福也是在刘斐然神父(昝家老本堂)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进了修院,最终晋铎的。目前,昝真福服务于汉中市的洋县某堂区。
后 记
昝家村每人平均耕地不到一亩,然而教友家庭亩产千斤的小麦产量,不但使杨陵农科城的专家、教授吃惊,更让本村和外村的人羡慕:“他们一年少干两个月(52个星期天和罢工瞻礼)的农活,比我们终年在地里‘刨食’的还强。”
笔者借住的教友家四口人住着200多平米的二层小楼,25平米的大客厅令人欣羡。走出昝家村,回望高高的教堂尖顶,我想起了耶稣的教导:“我告诉你们,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么……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6: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