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相伯倍受教内外的敬仰?
2010-05-14 10:55:49 作者:张多默 来源:《信德报》2010年5月10日,14期(总第409期)
马相伯(1840-1939),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是上海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建人,并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天主教徐汇公学校长,资助建立两江女子体育学院,京西女子职业学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马相伯,名良,原名建常,字相伯,江苏丹阳县(今镇江)马家庄人,宋代丞相马廷鸾的后裔。世代信奉天主教。1852年马相伯进入上海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学习中文、拉丁文、神哲学。1862年入耶稣会,研习哲学、神学、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日文、意大利文。1870年晋升为司铎。在安徽省宣城,江苏省南京、徐州等地传教。1873年担任天主教徐汇公学第一任中国籍校长。1887年,马相伯赴欧洲考察,并亲见教宗良十三世。1903年,马相伯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天主教第一所大学——震旦学院。学院设在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的天文台(今上海市气象局)。1932年改名为震旦大学。震旦培育出的著名人物有:张元济、邵力子、于佑任、张若谷、马君武等。1905年,马相伯任校长。1911年马相伯礼聘孙中山先生为校董。
1911年,马相伯前往北京,协助英敛之创办了中国天主教第二所大学——辅仁大学。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曾一度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1920年冬隐居上海徐家汇土山湾,译著天主教书籍。翻译教宗本笃十五世的通谕《夫至大》(Maxiaumlllad,1920)。其他译作有:《救世福音》、《新史合编直讲》、《灵心小史》、《拉丁文通》、《马相伯先生文集》两册。(先父张若谷著有《马相伯先生年谱》、《马相伯学习生活》、《百龄老人》三本书。)
1937年抗战爆发,马相伯在上海组织“不忍人会”,影响了雷鸣远神父,招募志同道合之修士与教友,前往抗日最前线,救护抗日的伤病员。1938年上海沦陷,马相伯应李宗仁与冯玉祥之请,迁往广西桂林风洞山。后转赴昆明,因病留居谅山。
1939年1月,于斌主教携带教宗比约十二世所颁祝福与圣像,赴谅山探病,教廷驻华代表蔡宁总主教亦陪同前往致候。4月6日中共中央电贺马相伯百龄大庆,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全国各大教会祝他百年高寿,贺电纷至。在陪都重庆的庆祝会上,冠盖云集。11月4日,安息主怀、举国哀悼。病逝后,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联名发出唁电,表示深切哀悼。马相伯忠于天主教信仰,忠于国家,充分发挥了上爱天主,下爱世人的大爱,真正活出了耶稣基督的精神。
2010年,是马相伯先生诞辰170周年。在今日的徐汇中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原中法中学)内,均有马相伯校长的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