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民间敬礼
2003-12-16 10:24:42 来源:信德报(第203期)
将临圈
将临圈的习惯从德国开始,虽然只有数百年历史,但已传到世界各地。教友们似乎很喜欢这种新习惯。虽然教会始终未将此敬礼视为“圣仪”(Sacramentalium),但最近几年,加拿大主教团出版的《祝福经书》(A Book of Bless-ings)和德国出版的《祝福与祝圣》( Segnungen-Weihen)两本书中都有祝福将临圈仪式。这说明许多说英语、德语的国家已将此习惯视为圣仪而予以教会的祝福。各地方教会有权利引进认为对教友有利的敬礼。
所谓“将临圈”是用常青树枝编织而成的圆圈或花冠,圈上安置四支蜡烛,可悬挂在屋顶上或放在桌子上。其传统的意义:象征基督真光来照耀那“坐在黑暗与死亡阴影下的人群”(路一.79)。花圈本身象征“时期已满”时基督就来到了人间,也象征天主的永恒存在与无始无终;常青树象征永生与天主的不变性。四支蜡烛代表将临期四周。基督的降来是为了带给我们真光,使我们分享天主的永恒生命。每个教友家庭、教会团体以及圣堂中均适于在将临期开始布置一个将临圈。
圣诞马棚(槽)
圣诞节在教堂、家庭中张搭马棚是本节日的显著特色。所谓马棚就是指耶稣诞生的地方,也包括他躺卧的马槽。伯利恒的原始马棚当然更值得尊敬。最初数世纪的教友没有忘记耶稣诞生的地方。君土坦丁皇帝之母圣海伦曾将此马棚改造,在其上面建筑了一座大教堂,历年来虽曾经过一些改修,但至今仍存在。后来在罗马圣母大殿中也修建了一个相似的马棚,追念耶稣诞生的奥迹。现在在各教堂安置圣诞马棚的习惯源自中世纪(约在十一到十四世纪之间)在修院及主教座堂中所表演的礼仪剧(圣诞剧)。
1223年的圣诞节,五伤圣方济在格来丘张搭了一个较逼真的马棚,也牵来了一牛一驴,求得教宗许可,在那里安置了祭台,请一位神父举行弥撒,他个人(身为执事)诵读福音,并讲了一篇极为感人的道理。其后,这种敬礼透过方济会士的推广,便逐渐普及到各地。简陋的马棚、襁褓裹体的婴儿让我们想到,他本是天主子“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6—7)。
依照习惯,在子夜弥撒前可举行“迎圣婴礼”;把圣婴像隆重地迎接到所预先安置的马棚中。比如,在欧洲某地区有以下仪式:(1)在圣堂中合适的地方放置“将临花圈”,圈上点着四支蜡烛,圈中央置有遮以紫色布的圣婴像;(2)主礼穿紫色大圆衣,到祭台前,大家同唱“仰望救主歌”等将临期歌曲并念合适的祷词;(3)主礼换穿白色大圆衣唱圣诞前夕之“殉道圣者录”(Martyrologlum),然后与辅礼者到放置“将临花圈”的地方;(4)再唱“天使赞美曲”(如《光荣颂》或《无数天使空际临》)的歌声中,主礼揭去遮盖圣婴像的布,此时打开圣堂之全部灯光,主礼向圣婴像献香;(5)主礼恭捧圣像至祭台,游行时可唱圣诞歌曲;(6)到祭台后,唱《路加福音》(二章一至九节)唱到“用襁褓裹起,放在马槽里”时,主礼就把圣婴像放在已准备好的马槽里。然后开始子夜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