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历经百余年风雨的河北灵寿西城南教堂


2010-01-04 09:38:24 作者:杨二祥 来源:《信德报》2010年1月1日,1期(总第396期)

    儿时的记忆是牢固的,在我的脑海中还时时闪现出儿时的记忆:在我家的小东屋里,父亲用干草把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带有弹簧的蜡台、祭衣箱、圣石……埋得严严实实。解放前后,父亲担任我们当地教会的会长,为保护好这些圣物就把它们埋藏在地底下,以备后用。这个秘密只有我们家里的人知道,我那时虽然年岁很小,但从来不肯对外人讲,那时社会情况复杂,怕圣物被坏人发现带走。但不幸的是,后来,还是被文革时期的“小将”们翻箱倒柜地悉数劫走,为了这事,父母亲还心痛地流下了眼泪。
    据老人讲,我们村的教堂是1902年由法籍郎神父出资兴建的,在当地建窑烧砖,就地取材建了一座教堂。教堂共五间,为哥特式,另建教会学校三间,神父住屋两间,整个教堂富丽堂皇,美观别致,常令人流连忘返。
    那时候,河北的灵寿县和平山县两个县只有一位本堂神父,郎神父的座堂在我县的冯家庄村。神父除了骑马来我村出终傅外,就是一年一度的住上几天“满四规”了。当时,我们住的自然村教友还不足100人,老人们传说,我们的村子只要超过100人就要死人了,人口马上就得下降,我想一定是那时候的卫生条件太差了的缘故吧。
    不幸,1940年穷兵黩武的日寇,在我县古城村修建炮台时,把教堂所有的砖瓦拆掉运走,修建了炮台,后又被付之一炬,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1969年教堂地基被大队作为宅基地批给了农户,有两户教友在教堂的原地基上盖了民房。教堂被毁后,大家一直轮流在教友家中祈祷、念经。那时的宗教生活是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地把心悬在了嗓子里。
    宗教政策开放后,在一教友家中搭建了一个简易教堂,凑合着算是能过宗教生活。那时神父们没有固定的堂区,都是游动性的,什么地方的神父也来。神父、讲道的先生来往频繁,他们忙忙碌碌地传教,旨在尽快复兴教会。后来教会逐步步入了正轨,有了固定的本堂神父,游动的神父们才不来了。教会开始复苏,教友有所增加,教友们悬着的心才放在了肚里。到1990年左右我村的教友已上升到了300多人,那个在教友家中临时搭建的简易教堂,就显得有点人满为患了,神父做弥撒时教友们常常跪到了屋子外面。
    2002年春节过后,教会酝酿着盖新教堂,因旧教堂的地基被村里批了房子,只好另找地方了。在村子中心,有两户教友把自己的旧宅院奉献了出来,又把周围的闲散地征了一部分,使用面积共1375平方米。新建教堂长28米,宽12.5米,面积350平方米,墙体高7米,钟楼(主堂尖)高30米,顶棚为拱型彩钢板,堂的前脸用红色擀毡石装饰,时髦靓丽。院内建有教会学校及神父屋5间,还计划建教学与娱乐楼一座。
    整个教堂于2004年竣工完成,新建的教堂庄严肃穆,美观大方,成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提升了村子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引起了教外朋友的兴趣。耸入云霄堂尖上的十字架饰有耀眼夺目的霓虹灯,每当节日的夜晚,十字架在空中闪烁着基督爱的光辉,折射出人性深处的真善美,从四面八方吸引来了诸多人,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还成了虔诚的基督徒。

 

本文标题:历经百余年风雨的河北灵寿西城南教堂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