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馆藏关于石室教堂的两件文物的故事
2009-11-03 13:08:29 作者:陈秉义/编写 来源:《信德报》2009年10月20日,30期(总第389期)
(接上期)在广州博物馆的另一件文物就是教堂西塔楼上塔钟的钟面,这块钟面是教堂原始的大钟面,产于法国。钟面直径将近1.4米,底板为铁质,板厚约1.5毫米,外面有搪瓷涂层,钟面的涂层是珐琅质。钟面上的罗马数字则是由各自单独的12块紫铜板组成,上面分别用珐琅材料烤制了12个精致的罗马数字,然后镶嵌在大面板上。
这台大钟当年安装在教堂西塔楼的钟楼上,当时在塔楼安装钟面的窗孔共有四面,镶装了四只制作精美的钢环,用于支撑大钟的钟面、指针及其驱动机构。这台大钟的钟面实际分别安装在南、北、西三面,人们在远处不但能够看到时刻,每逢正点,还可以清晰地听到打点报时的钟声。这台大钟也就成为当时广州第一台大型塔钟,这台机械大钟在投入使用以后为广州市民报时,见证了广州那段百年的风雨沧桑。
1938年8月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广州,大钟被强烈的轰炸震停,彩色玻璃花窗绝大部分被震碎,避雷针和塔顶的支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大钟虽然后来经过维修,勉强能够继续运行,但是已经不如从前。而最大的冲击发生在1966年8月文革浩劫期间,教堂更是在劫难中首当其冲,教堂里的所有东西都被砸坏、烧毁。南面所剩无几的玫瑰花窗的彩色玻璃也被石头、乱棒砸个粉碎。大钟被彻底砸坏,从此停摆,零件因无人管理被肢解流失。不久,石室教堂被“物资回收公司”接管,这里改成了废品仓库和垃圾转运场。
直到1978年,这座迎来90华诞的古老建筑艺术品被任意蹂躏的苦难才结束。石室教堂重新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交回教会使用。1979年,初步修缮并添置室内桌椅。教堂原有彩色玻璃窗框全改成钢窗,装上普通国产彩色玻璃。原有的机械大钟已经残破不堪,无法修复。根据当时的条件,只能改用电子钟。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电子钟的机芯的电子系统常常由于经受不了雷电的干扰而停止运行。几经修复无果,大钟再次停止运行。
几历劫难,年久失修的大教堂渐露衰态。教堂在1888年建成时,其顶层、唱经楼和塔楼内部为木结构。1928年鉴于木质结构出现损伤,在任的魏畅茂(A.P.J.Fourquet)主教主持将木质的屋顶和其他木结构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70多年过去了,老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严重老化。每逢下雨,除了窗户外,屋顶也不断漏水,飞拱下面的每根簇柱都受到雨水渗漏之害。1999年7月, 清华大学房屋安全鉴定室的工程人员到教堂进行超声波检查,发现很多钢筋已经霉断,他们发出了“病危通知”《广州市圣心大教堂顶层结构安全检测》报告。报告指出:“石室教堂屋顶部分已在整体上属于危险房屋的范畴,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已构成严重影响。且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堂建筑物存在着安全隐患。”各方面的评定,该建筑物已经属于一级危楼,这座百年建筑的安全和命运备受关注。
多年的社会动荡,有关的图纸已经片纸无存,文字资料和照片也很缺乏。维修的工作只能从零开始。当时发动教友、神职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收集各方面的有关信息,组织有关人员出外考察、调研。在教会进行维修工作筹集资金时,广州市政府根据国家关于落实有关宗教政策,决定拨款1600万元帮助支持教堂的维修工作。由于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使得维修工作有了很大转机。教堂内部也组织了由神职人员和有关专业工程师组成的维修委员会。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教堂初建时的风貌是整修的原则,整个维修工作主要分土建、彩色玻璃花窗、报时大钟的修复以及其他项目。
修复后的玫瑰花窗
刚制作好的珐琅质钟盘,作者摄于烟台持久钟表集团公司
当时生产老钟的欧洲厂家已经无从查考,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筛选,选定由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承办。这台大钟的钟面按照原有设计,采用镶有罗马数字的珐琅质面的钟盘,两根青铜质的分针和时针。三个钟面仍旧安装在塔楼原有的安装孔上。大钟参照原有空间和知情人提供的信息重新制定技术参数进行设计制造,传动系统采用机械传动的机芯,以重锤的势能为动力,重锤提升有电力和手动两种工作方式。即使碰到停电,也可以通过人工控制提升,保证动力来源。时间基准控制采用传统的钟摆和技术成熟可靠的格拉哈姆式擒纵机构。
擒纵机构,作者摄
我们稍为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新旧彩色玻璃同时镶嵌在玫瑰窗的石框里,浑然成为一体。当阳光照射在这些玻璃窗时,随着太阳的移动,不断变动的艳丽的光线照射在教堂里,就像一幅移动的彩图,重现当年的风貌,使人产生不断的遐想。所以,有人称这些玫瑰窗为上帝的眼睛,也有人称之为“天使之眼”。
通过各方努力,这台仿古的机械大钟终于制作完成,并于2006年初完成安装。虽然机芯和钟面已经经过脱胎换骨,但是报时的铜钟仍旧使用唯一没有受到破坏的部件——原有的铜钟。当大钟开始进行试运行,清脆的报时的钟声响起时,上年纪的老人会回忆起40多年前的时光。相比之下,一些地方的老建筑换上新式电子钟,报时采用电子音乐,用喇叭播放出来的仿造声响,失去了原来的意境。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大钟,经过百年的蹉跎,却恢复了一百多年前原有的韵律。
如果我们拿着老照片来对比,新旧的大钟面没有很大区别。正点报时的钟声没有什么变化,新钟和老钟不同的地方在于,新钟晚上会停止报时的钟声。现在,我们可以看见不少走过大教堂前面的行人,不自觉地看时间或者对表或是特意驻足,等待聆听报时的钟声。
安装在西塔楼上的大钟,作者摄。
在大钟试运行期间,正好是瑞典的仿古帆船“哥德堡”号沿着400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访问。把两者的恢复历程一对照,发现他们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与我们的大钟竟然那么相似,既有修旧如旧的一面,又有渗入现代科技的一面——不约而同的灵犀。
当我们倾听这古老雄浑、祥和悠扬的钟声时,请闭目屏气,让自己的灵魂和这壮美的音符吟唱,为这个在中华大地为数不多,却曾被束之高阁濒临灭亡的欧洲中古美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复活鼓掌喝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