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磨西教堂:长征路上的红色传奇


2009-09-23 09:50:53 来源:《信德报》2009年9月20日,27期(总第386期)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巍巍雪山与秀美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的街道,法式教堂建筑,藏式宾馆群,川式木质民居构成磨西镇最亮丽的风景线。而更让当地人感到颇为自豪的是,红军长征时曾打此经过,并在此留宿。从此,磨西古镇的历史上又留下了一段传奇……


磨西天主堂

    在有着“蜀山之王”美誉的贡嘎山东坡,有一处美丽的冰雪瀑布。流动的冰面从高山上飞泻而下,这便是“海螺沟冰川”。它是贡嘎山47条冰川中最长、最壮观的一条。而距离冰川不远处,坐落着美丽而古朴的小镇。如果不是探险者们闯入了这个世外桃源,恐怕这美丽的小镇至今还沉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里便是四川“磨西古镇”。
    “磨西”为古羌语,意为“宝地”之意。它是始于汉代的磨岗岭古道之上的重镇。现今这里是汉族、彝族、藏族等12个民族的混居地。
    磨西古镇距成都约304公里,距泸定52公里,距康定约70公里。举世闻名的大渡河从山下湍急流过。也许正是因为它坐落在山势水势险要的地方,镇上的大多数建筑还都保持着清末民初的原貌。茶马古道留下的青石板路也依然存在,仿佛见证着朝代的更替和人类的繁衍不息。
    磨西天主教堂就坐落在古镇之上。教堂坐西朝东,建有经堂、钟楼、神父楼和男女生宿舍。它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安然伫立在古街入口处。曾经历经了无数次风雨飘摇,甚至是血雨腥风。
    1850年,法国传教士勒努(汉名罗勒拿)以商人、旅行家、探险家的身份一路得到云南丽江、迪庆、西藏和四川康巴地区的活佛、喇嘛、土司、头人的信任,最终到达了磨西,他把天主教带到了磨西,乃至康巴大部分藏区。
    相传1892年左右,法籍传教士彭某,在四川丹巴传教时遇害,获赔白银2000两。其弟用这笔赔偿在磨西置地,为后来磨西修建天主教堂作准备。彭弟初来磨西,租一汤姓院落立足传教,边发展教徒,边选址筹建磨西天主教堂。
    1918年,彭弟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父房,1926年钟楼和经堂也落成,不久天主教堂峻工。
    1935年5月29日傍晚,红军长征抵达磨西。由于雨大天又黑,通往泸定的山路全是悬崖峭壁,毛泽东和军团部队夜宿磨西,当晚住在磨西天主教堂神父楼。晚10时,毛泽东在神父楼召集同行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陈云、邓小平、秦邦宪、林彪等召开会议,史称“磨西会议”。磨西会议是泸定桥会议的预备会,对红军通过泸定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资料记载,当时在教堂,一位法国神父为毛泽东做了西餐。


磨西天主堂神父楼——毛泽东曾在此留宿一夜

    直至今日,磨西教堂依然是众多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置身于教堂之中,你会发现时而会有青年人踏入虔诚地祈祷,时而又会有蹒跚而行的老人,静静地坐在角落,口中低声呢喃他们每天都要颂念的《玫瑰经》。在游客的邀请下,老人们还会高唱圣歌,微笑着满足每一个猎奇者。

此文原载《中国民族报》2009/1/13
刘阳 侯洁 文/图
本报有删节

磨西教堂现况

    磨西教堂现属四川乐山教区,由李伦神父任本堂司铎。据李神父介绍,“磨西会议遗址”现由12位教友轮流看管,门票收入的三分之二归教会,三分之一给这12位教友作为补助。几乎每天都会有游客到磨西教堂和磨西会议旧址参观,而每个星期天则可达几十人。
    李神父告诉本报:“磨西镇共有300多名教友,其中100多人在镇上居住,其余的教友住在乡下农村,他们都是汉族,主要靠种地为生。教友们每主日都会到教堂聚会祈祷。每有教友儿女领洗或婚配,他们会邀请神父前去举行圣事。”
    自1994年晋铎后就调到康定地区任本堂司铎的李伦神父,在此地牧养着2000多名教友,至今已达15年之久。李神父说:“我的老家咕咱镇就在康定地区,距磨西镇60多公里。我的住堂在康定,每年去磨西天主堂五、六次到十几次不等,每次去都会住几天,为教友们做弥撒,行圣事。”

 

本文标题:磨西教堂:长征路上的红色传奇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