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待父母是道德的根本核心,因此,很多子女往往把自己装扮成孝敬父母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还说的过去,可是一到父母叫他们信仰天主,多到教堂去听圣言,他们就不听不理,这样使父母很不高兴
当今社会,物质基础的丰厚与孝道文化的缺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们在追求自身物质享受的同时,越来越忽视对父母物质生活乃至精神领域的基本保障和需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在《孝经》中强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讲道中,薛神父特别强调了孝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关系,更是通往天国一个必须的标准。神父提醒说:享受高寿,也是天主赐给我们的一种福恩。
此次活动,本堂神父为全体老人先讲解了领受傅油圣事的道理和必要性,然后为老人为老年施行了傅油圣事;为体现孝道精神,本堂神父要求每位老者必须有一个儿媳伴随,由儿媳在教堂为公公婆婆们包饺子,如此行动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关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百善孝为先,同时人们也将孝道视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格优劣的试金石,如果有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孝敬,那其他的一切便无从谈起,即使他衣着光鲜、潇洒英俊、办事精明、能说会道、具有常人难具有的优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渊源甚久,而儒学的孝道则为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孔子在《孝经》的开篇就说:“孝为德之本”——孝是其它德行的出发点和基础。
然而,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时,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于追念先祖和偶像崇拜的区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且没有意识到中国人追思亡者与尽孝道之间的关联,故此引发了对中国福传事业影响深远的礼仪之争。
然而,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时,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于追念先祖和偶像崇拜的区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且没有意识到中国人追思亡者与尽孝道之间的关联,故此引发了对中国福传事业影响深远的礼仪之争。
像农历新年或中秋节等大多数中国节日那样,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并庆祝孝道的场合。这种祭祀在此节日尤为突出,因为这是一个明确表达对已故祖先的敬意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