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位教友从温州总堂出发前往台州教区主教府,一路上祈祷声、赞美声不断,大家怀揣着禧年的新愿望,立志要做“希望的朝圣者”,让心灵更加靠近主,坚定信仰,传扬福音。
在那里,教宗与她们共度约一小时,并邀请她们做“祈祷与信仰的见证人”。
祈求天主垂怜,减轻她的病痛,赐给她心灵的力量与平安,让老人在信仰的滋养中感受到了天主的慈爱与教会的关怀。初秋的高温挡不住爱的脚步,九江堂区的每一次探望与关怀,都如一缕清风,为老年教友们送去了清凉。
分别于1993年、1999年和2002年三次与修院擦肩而过的特殊经历,深化了对信仰与圣召的认知。
一、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唐大姑本名唐玉珍,今年76岁,生于一个老教友家庭,年轻时就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教友。她虽然没上过几天学,识字也不多,但对于教会道理的熟悉常常让那些知识型教友汗颜。
我觉得每个宗教保持自已的信仰本色是一个宗教得以长久生存的理由与魅力所在,这种本色包括教义、礼仪和传教方式等。
(希11:16) 记得在每年春节的家宴上,总是有许多亲戚朋友在不断与我纠缠一些信仰上的问题,人是天主造的,谁能证明?天主是否可以造一块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天堂不过是人的幻想,有谁见过?等等!
但是丈夫却信仰、生活两张皮,依然保留着一些不良嗜好,例如:打麻将、抽烟等。虽然葛淑惠很热心,但面对丈夫的坏习惯还是不能接纳,经常生气、闹别扭,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很紧张,信仰在这方面也起不了作用。
苦苦思索中有了体认:真正的“我”、本真的“我”,应该是从小光脚踩在渔船平基(覆盖在船舱体平面上的木板)上,随口随同父母念“亚物”的孩童“渔夫”,那是一个留在我信仰深处的自己。
两千年前,犹太社会那些“专业的信仰人士”,那些号称掌握着信仰知识和了解天主旨意的人,却没有接受默西亚,最后,竟然借助罗马人将他们所等待的“默西亚,天主子”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