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清晨,单位领导的一条微信划破了笔者平静的心空,“沈阳教区李贵林老师昨晚去世了。”2016年4月,笔者曾出差沈阳,在裴军民主教的带领下,采访了坐在轮椅上的李贵林老师。
北京教区西堂方济各基金在本堂司铎张洪波神父的热心组织带领下,向晚会现场捐献了5万元爱心款,专用于资助京津冀的贫困学生。
到了慈溪,弥撒中神父仍然是用当地的方言,江浙方言非常难懂,一次弥撒后,我找到神父,问是否能用普能话。在主教、神父的一致支持下,很快改用普通话举行弥撒了。
旅居欧洲八年,目前正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神学博士的香港人陈少平根据他多年来对欧洲人和欧洲教会的观察认为:欧洲基督徒不再来教会,这当中既有社会思潮和安逸生活对人们的影响,同时教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元朝太府卿郑露、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以及近现代一些政要,都曾来这里留下身影足迹。
“在世界上还有一件虚幻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如恶人所应得的;而恶人所遭遇的,反如义人所应得的。”(训8:14)他识不破这个虚幻,从此不再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的道理而重操旧业。
与此类似,一位神父举止粗鲁,言行不羁,也是大失身份的。有人把平民化看成了庸俗化,这是不对的。忘记自己的身份,是由于没有灵修的基础,失去了前进的目标。
同时神父、修女用生活来潜移默化帮助青少年认识做神父、修女的意义。
神父将每个朝圣点与历史和信仰相互渗透,带着我们祈祷,做弥撒,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圣地的由来,让我们时刻沐浴在神圣的宠光和天主的神恩中,使我们此行收获丰益。
在教宗若望保禄一世去世后选举新教宗期间,那时还是拉辛各枢机的他就曾谈到,选举教宗的标准之一是,未来的教宗应该是一位有灵修的人,一位属神的人(拉辛各:《真理的合作者》,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