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前,教宗反思了当天四旬期第一主日的福音(路四1-13),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信众说,这个世界总是向我们提出一些保证取得巨大成功的道路,即拥有事物的贪欲、世人的尊荣,以及利用天主。
教宗说:“基督信徒跟随他们的老师上主,也要在心灵上进入四旬封斋期的旷野,和耶稣一起与邪恶的神作战。旷野的形象是人的处境条件的有力比喻。
亚当与厄娃的故事也使我们明白,随着人性的堕落,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度,以色列子民的历史之中亦出现了休妻之事。虽然梅瑟法律允许人休妻,但天主从未放弃召唤,藉先知之口训导以色列子民。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重要的并非是外在的境遇,更多的是内在的感受。这看似浅显的道理,却并不容易做到。约瑟夫·纽顿曾把人生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
(一)怨魂诉冤前面几章零零散散写到人的肉体可以腐朽,但灵魂不灭;人、鬼虽阴阳相隔,但量子可以超越时空相互纠缠;鬼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含恨而死的冤魂屈鬼,势必有惩恶追凶,报仇雪恨的冲动;梦又是阴阳的通道
在社会上,有些人因家庭经济拮据、生理缺陷、相貌不雅、身材矮小、被社会歧视遗弃、被爱神丘比特所遗忘的可怜人。他们是无辜的人,也是天主的宝贝儿女。
在敬礼天主上,怕与爱是整个圣经新旧约的区分之一,旧约时代的法律让人心生敬畏甚至恐惧,而新约时代耶稣力图制造爱的氛围,让人从内心敬畏上主。怕和爱哪个更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坚忍,也就是忍受考验和我们所不愿的事,它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成熟。没有耐心的人在一切事上急于求成。谁若不懂得坚忍的智慧,他就是个任性的人,好似任性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满意。
教宗在巴西的牧灵旅行在拉丁美洲大陆的媒体中引起广泛反响,其范围不只如此。本台记者巴蒂利亚报导说,最挑剔的舆论界也承认教宗本笃十六世完全击中了问题的要害,为各方面的问题提供了远景、希望和所要走的路。
我们所需要的人必须懂得上升到天主注视我们的高度,好引导我们走向天主。只有在天主的目光中,才有我们的未来。 教宗也谈到,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牧人,基督知道每个教会所需要的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