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坚持不放弃的努力,加上持之以恒的祈祷,不仅大哥回归了天主的怀抱,大哥的女儿、女婿、小外孙,一家三口,也都领了洗,成了天主的儿女。
第一次踏上去Masbate的路,又是第一次经验这份旅途的曲折,心情既兴奋,又充满好奇,沿着水泥铸的海岸慢慢地移动脚步,让城市那份不安的心在这里寻找一份安宁,也希望这份宁静能够成为我回归生命的原动力。
与麻风病人的接触通过澳门利玛窦服务中心帮忙联系,我得以到陕西汉中疗养院服务。6月9日晚上,我到达疗养院。
当晚,圣堂内高朋满座,北京市人大主任、副主任,北京市宗教局、西城区民族宗教局等领导,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先生和夫人,魁北克省驻北京办公室主任、文化参赞,中加贸易商促会主席,澳门嘉宾和意大利嘉宾,与众教友一起欣赏了这台管风琴艺术的盛宴
她告诉我说近来有许多来自深圳、香港和澳门的志愿人士前来帮她们的忙,不光是通过经济和物质援助,而且也是通过他们对患者的直接护理和服务。
1947-1949年,山东济南和山西太原两所大修院“南下”与两湖总修院合办,全国解放前夕,一度迁到澳门,旋又返回,1951年院址被征用,只好迁至当时幸存的水厂(张公堤)天主堂。
出殡逾越圣祭由宗座署理汤汉枢机主礼,共祭包括夏志诚辅理主教、澳门教区李斌生主教、代表台湾明爱的台湾花莲教区黄兆明主教及一众神职等。数百教友一早已来到教堂瞻仰遗容,并为杨主教诵念日课。
据圣神修院网站报道,1841年四月,香港首任传教区监牧德多罗神父及传信部两位代表司铎偕同20位中国修生,自澳门乘木船来港,在今威灵顿街建筑一间茅舍,修生们就在这裡渡过了最初几个月的修院生活。
按明朝惯例,利玛窦棺木本应运到澳门安葬。但利玛窦的好友叶向高恳请皇帝说,仅凭翻译《几何原本》一书的功劳,利玛窦就可以葬在北京。最后皇帝照准。1611年,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利玛窦在此安葬。
因着圣母玛利亚特别的恩宠,她的一生,虽然和我们一样充满了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目睹了圣子耶稣的苦难和死亡,她却选择承行天父的旨意,愈显主荣,带领人回归天父,迈向天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