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为了宣讲福音和祈祷,人需要个恰当的、适宜的、特定的工具。因此,他发明了格拉哥利字母(斯拉夫字母)。他翻译《圣经》和礼书。
他谈到自己的软弱,请求人人为他祈祷,使他在面对危险时不致于因害怕而逃遁。这话更是要得!
在44岁那年由于主的呼召他放下了外面的工作,到非洲沙漠去祈祷。从祈祷中他领悟了真实的“道路”,听见了“爱”的声音。他想把这些宝贵的经历与看见交通给世界各处的信徒。
圣经上记载,耶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要求门徒们隐退到僻静之处祈祷休息。这逐渐形成了教会内的避静退省传统。这次来英国,我选择了进修和退省相结合的课程。
(谷:16:20)后来她又跑到临村去传福音,直到2003年她就传了60多名新教友,其中有病人、老人、瞎子、瘫痪,都不能进教堂祈祷,还有工作忙,脱不开身不能进教堂的,这对善后巩固工作就非常困难。
那时泰安尚无固定祈祷所,每月仅有一次神父来访。曹老师便主动承担起每周组织教友祈祷、分享的责任。与曹家相熟的袁静阿姨回忆:“每周二、五、日的聚会,大部分开销都由曹老师默默承担。
每当亲朋好友过世,我都把玩耍的孩子们叫过来,一起为亡者的灵魂祈祷。我们通常会念圣母经或家庭玫瑰经。自然,这样做引出一系列关于死亡的思考: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已在天上,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祈祷?
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从何着手,而且刚开始时做不了那么好,但吴智文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用爱心和耐心服务亲近他,在挑战中锻炼自己,在祈祷中寻获力量,慢慢地,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好。
我为你祈祷吧!”然后为他祈祷。如果想孩子的心思转变,单靠我们的努力是做不到的,我们需要祈祷寻求天主的帮助。 有一个人,他有一个7岁的儿子。有一次这个小男孩非常不听话,他在那里跺脚、大声喊、使劲哭。
大会组织的共祭弥撒、要理讲座、见证分享、神恩祈祷、联欢晚会等活动都在大堂内进行,场场爆满,连祭台上、过道上、唱经楼上都挤满了人。场面隆重热烈、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