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神父在弥撒中念信经,念到天主圣子降生为人一节,跪下朝拜,当时有一个教友停弥撒,分了心没有跪下朝拜,魔鬼忽然发显,打了他一个巴掌,责备他说:你这忘恩的东西,真不害羞,天主降生救赎了你,你竟不知感谢天主么
最近读《爱的力量》,亚尔斯本堂神父维雅内的传记,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当维雅内刚到亚尔斯时,进堂参与弥撒的仅仅是十几位老年妇女和小孩,正如派遣他的主教所说的,那是个对天主很冷淡的荒芜了的堂区。
他已经检查过整个教堂了——通常,每天在教区居民到教堂做第一次弥撒之前,他都要对整个教堂进行一次例行检查。今天当然也不例外。
每当为病人终傅,或摆安所,或举行婚礼弥撒,即使异常劳累,路途遥远,山高路险,刘神父也从不推脱,毫无抱怨。
1979年冬天徐汇大堂举行了第一台弥撒,本堂为连国邦神父,艾祖章为副本堂。大堂在文革时被当作水果仓库,80年代初,经过一年的修缮,耳目一新的大堂终于开放了。
据黄炳章神父介绍,该堂占地5亩,教堂里有200条长椅可供2000人参与弥撒,过信仰生活。我心里暗想,这么大的教堂,每天能有那么多教友来吗?
有一位老太,为老伴献弥撒,抖抖擞擞掏出10元,问他:“这一点行吗?”老父说,“灵魂无价,为炼灵,没有献仪也可以。”这句话传开了,从此穷人不为做弥撒担心了。对穷人来说,这是实在的福音。
主日早晨,村里的教友全部进堂;平时有弥撒时,本村加上附近村进堂教友在500人上下。因为早晨已做过了弥撒,第二天早晨下大雨,弥撒被挪到了晚上,采访组遗憾地没有看到教友们参与弥撒的盛况。
这十分感动我,我立刻说,这是天主对我的恩赐,我们要在这里成立弥撒点,并每个月做一次弥撒,每星期四晚上要进行圣经分享学习。当时这个新教友立刻领我去看自己的四合院。
原本可以容纳一千七百多人的圣堂,往往无法容纳参与平日弥撒的教友,更不要说主日。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大批教友聚集在广场上、通过巨型电视屏幕参与圣道礼仪。重大瞻礼时,参与人数可达两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