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巴来莫地方(意大利),有两人是好朋友,一天外出散步。其中一个名叫贵塞肋的是个演员,看到他的那个朋友低头沉默,似乎有心事,就问他:你好像心里不安,是不是想办神工?
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亚巴郎怀中……所以我们若想要得到那永恒的天乡,就必须在现世为爱主而多多受苦,让我们努力实践我们的救主耶稣留给我们的教训,天天弃绝自己,跟随耶稣背十字架,趋赴天乡!
让我们以亚巴郎为例子。每次天主要求他做些事,有时看似完全荒谬,例如要他离开自己的祖家,到一个他不认识的地方;或要他祭献他的独子,他由于信赖上主而立刻依从,这样,一个他无法想象的未来就在他面前展开。
圣体、亚巴郎、念各种经、孝敬父母,怎样辅祭,弟弟们听得入神,如今我清楚记得他讲的一个故事。
事实上,罗马天主教廷发言人隆巴迪也曾表达过类似看法。去年3月,他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建议,中梵双方在寻求关系改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越南模式。
教会团体和基督徒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更不是为了建立现世的巴贝耳塔,也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蒙召去关心那些饥渴寻找天主的人,帮助那些在身、心、灵上受伤的兄弟姐妹。
基督信仰和伊斯兰有许多共通点:唯一的天主、圣祖亚巴郎、祈祷、守斋、爱德、朝圣,这一切是我们共享的基础。」此外,基督徒和穆斯林也都「尊敬耶稣基督:前者宣认祂是天主子;后者视之为伟大的先知」。
可怜的病人只能巴望着下一顿圣餐了。而世上有谁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食粮和精神安慰呢?再想想这些年老的教友们当年所经历的,就更让人心酸了。他们的青壮年时代是在没有圣堂的文革时期度过的。
圣嘉勒隐修会瓦拉诺修女(一四五八—五二四)十八岁蒙召进入修院,但父亲却要她结婚,她二十一岁终能够加入嘉勒隐修会,取名巴蒂斯塔(Battista)。
忽然有些心得:原来圣人并非生来就是品德完美的,只是他们一生在追求生命的完美——比如说圣奥古斯丁;原来圣人并非总是坚强的,但他们的信德却总是坚不可摧——比如说亚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