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苦有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苦,所谓人生一世痛苦八九,谁也逃不了人生的痛苦;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凡受造之物,有喜必有忧,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是人与动物当面临的考验,谁也无法避免。
终于有一天圣神给了我启示:加大祈祷力度,守大斋、拜苦路、做补赎。天主一天不答应,我就一天天做下去。就这样,从2010年11月初到12月圣诞节前夕,除了主日,我一直坚持守斋、拜苦路、念玫瑰经、慈悲串经。
他们以苦为乐,以贫为乐,辛勤劳作,为教会服务;宣讲圣道,劝人悔改,传扬福音,服务病患;严厉克苦肉身,简衣缩食,守大斋,睡草铺,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山顶的耶稣亭,山腰的圣母堂、若瑟堂皆是人满为患,川流不息来往不断的人群,使本来就狭窄的山道显得更加拥挤,特别是教友拜苦路的之形地段,简直被围得水泄不通,拜苦路团队往往要在等候20多分钟后,才能稍微向前移动
成立伊始,主要负责堂区的部分礼仪工作;后因前往洞儿沟七苦圣母山朝圣的教友一年比一年多,堂区的接待工作十分繁忙,于是礼仪组的成员也开始负责接待朝圣工作队;2003年,礼仪组又开展了福传工作,并很快成为了堂区的福传主力
所谓守斋不仅是指依照教会规定实行禁食,而是指在教会的补赎时期所做的一切克苦行为,教父称之为“全面的斋戒”,因为它包括基督徒的全部行为,并且是团体性与公开性的。它与祈祷、朝圣、济贫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
其后他传教于陕西各地,因见眉县豹窝地理环境酷似耶路撒冷之加尔瓦略山,遂绘图上报罗马教廷,经教宗庇护六世恩准,命名为“十字山”并给予大赦,遂购地兴建圣若瑟堂、圣母亭、十字山小堂、十四处苦路。
于当天在教区总堂开启慈悲圣门,并于12日在十字山朝圣地开启圣若瑟大殿圣门,又于13日在中华圣母山朝圣地开启圣母大殿慈悲圣门,来自各地的3000多名教友冒着雪雨,顶着寒风,与教区吴钦敬主教及近20位神父一道,朝拜苦路
300多名古巴青年在圣地牙哥参加了迷你世青节活动,从祈祷、参与弥撒、拜苦路,到传播福音,分享彼此的信仰经验。
从尖山圣母堂山脚下,教友们用拜苦路的方式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拜完苦路,神父在圣堂奉献了弥撒圣祭,弥撒中神父的讲道把大家带入天主和圣母妈妈无尽的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