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当天主日弥撒福音教宗这样阐明说:“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谈的是耶稣治好十个癞病人,其中只有来自撒玛黎雅的那个外邦人回来感谢耶稣(路17,11-19)。上主对他说:‘起来,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
正像德肋撒修女所说:“凡天主所要的,我都给,凡天主所给的,我都要”。
这与圣女德肋撒或是受苦或是死去以及圣十字架若望为你(主)的缘故受苦受辱乃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愿与主一起受苦而参与救世,但却与我们的祈祷恰恰相反:圣人求沉重,我们求轻松;圣人求天主的光荣,我们求自己的现世利益
肋未纪谈赎罪节,就这么说:这是你们应完全休息的安息日,应克己苦身。这月初九傍晚,到次日傍晚,你们应守这安息日。
当耶稣离开纳匝肋,开始在巴勒斯坦各地公开传教时,他完全和唯一地关心他父亲的事业。
圣人和圣女满溢那“能解渴”的爱第四章“解渴的爱”,教宗引述教会的几位教父的话,他们谈论“耶稣被刺透的肋旁是圣神之水的源头”,能满足我们对天主圣爱的渴求。
德肋撒修女於1979年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就明确地传达了她自己的积极非暴力的讯息:「我认为家庭里不需要枪弹,以摧毁或带来和平──只须聚在一起,彼此相爱,……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恶
撒上3:3-10,19;格前6:13-15,17-20;若1:35-42天主对人的召叫和人的渴望是一致的:天主在通过不同的方法召叫人,人通过不同的方法寻找天主。
1997年9月5日,一个生命离开了我们,这一天,全世界都哭了,天也哭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大雨倾盆,在大雨中痛哭的人有回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而死去的这
在纳匝肋到白冷这段漫长劳累的旅程之后,他目睹了默西亚在马槽的诞生,因为「在客栈中为他们没有地方」(参阅:路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