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有一颗开放的心,心灵常开放,做一位哀恸的人,温良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怜悯的人,心里洁净的人,缔造和平的人。为父母者既然给儿女带来生命,便有教育子女的重大责任。
因为天主是爱,(若一4:8)天主的国自然也是爱,而爱则是关怀体贴同情怜悯,并因此而担当相应的责任,那么我们一定会将别人的欠缺、软弱也看作是自己的欠缺、软弱。
教宗解释道,那些人在耶稣身边怀有喜乐,这是因为他们在耶稣身上重新找到了信心、尊严、宽恕和希望,他们体尝到耶稣的怜悯,因此能大声欢呼: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应受赞颂!(谷十一9)。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问:因此,这种绝望状态就是没有怜悯、没有宽恕的可能性。答:是的,因为只有那些拒绝得救的人才会下地狱,例如魔鬼。魔鬼就站在与天主对立的位置。牠住在地狱里,彻底远离天主。
我们都该让这个意识存留在整个一生中,永远存留,同时记住我们的罪,记住上主怜悯了我的罪并召选我成为基督徒,成为使徒。
我相信基督宗教的价值观,例如怜悯、同理、诚实、道德、伦理,友善和理解的价值观,我觉得自己是个不相信天主的基督徒。
教宗对此表示:怜悯的讯息针对每个人,包括那些处于妊娠中的人。但这样的慈悲是艰难的,因为问题不在于给予宽恕,而在于陪伴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堕了胎的女性。这是可怕的悲剧。
教宗引用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指出,这种动了怜悯的心是福音的关键动词之一。教宗最后补充道,耶稣也叫我们为那些在表面上不寻求天主的人祈祷。教宗说:耶稣不是为健康的人,而是为病人和罪人而来的。
由此可见,智障仅是生理上的残疾,她的心底是善良的、纯洁的,他们懂得同情,知道怜悯,他们赋予人性中的真,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接纳他们,正视他们,尊重他们,他们的生活定会像正常孩童一样充满阳光。
通过我们基督化的生活,以此体验天主的怜悯,使人自觉、自愿、自主地分享天主造人、爱人与救人的恩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