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司祭匝加利亚(希伯来文直译为雅威记忆或纪念)与妻子依撒伯尔(上主是我的誓言)“在天主前都是义人,遵守上主的一切诫命和礼规,无暇可指”(路1:6)。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只在那年杭州朝圣弥撒礼中与董大妈—我的德兰义母匆晤一面,两地遥隔,未能再叙!义父自撰的挽联是“一生相勉我难忘半世艰辛君独当”,于此可见他们情爱之深!
最近有一位教友请神父去给一位愿意接受福音的人“补礼”。她前段时间给这位老人领洗了,但却忘记了是否给她画十字圣号。
原文19.虽然信友的临在与主动参与,能更明显地表达出弥撒的教会本质[29],然而即使信友不能参礼,感恩祭仍常保有其实效和尊贵,因为这是基督与教会的行动,司祭在圣祭中执行他的主要职务,并且常是为了人们的得救而行动
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一个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谐共同体,这无疑是社会层面“共生智慧”的宏伟蓝图。
赵神父说:对于天主一定不要疑惑,每人都有十字架,当我们所求的不能立即蒙垂允时,不要对天主失望,我们可以抱怨天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也说过,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
做为基督信仰启示中心的十字架,是彻底地成为外方人的最高点的时刻:基督被祂自己的人民所拒绝,死于「城门外」(希十三12)。
生活的考验,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十字架的奥迹,并分担基督的苦痛(哥一24),但也是信德引领而来的喜乐和望德的前驱:「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
一方面,信友们可以自由地从事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君士坦丁的母亲圣海伦纳去圣地朝圣并找到耶稣的十字架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信友去耶路撒冷朝圣。
教宗若望保录二世的去世是这样的,他的离去为我们、为教会、乃至为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损失,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再为了教宗的去世而悲痛,因为基督曾在背十字架的苦路上,叮嘱为他的苦难而哀哭的人要哀哭自己(路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