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破除施与的迷思:超越功利与形式。三、乐捐的生命境界:从施与到生命的更新。结束语。一、施与的本质:心灵的自由表达圣保禄宗徒说:“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首先强调了施与的内在性。
直到今天如果你随手打开与德兰修女相关的网站,仍然能够看到在成千上万的跟贴中有“向修女致敬!”“值得敬仰的修女!”“致以崇高的敬礼!”
一、从哲学角度来看1、柏拉图的爱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爱的理念,认为爱是对美和善的追求,是一种促使灵魂向上提升的力量。
就如陆徵祥在这本《回忆与随想》中流淌出来的:一个人,无论他的宗教知识有多贫乏,如果在他生命中有某一刻能走出这一盲区,突破因宗教知识的匮乏所导致的局限性,走进这绝非虚幻的、广袤无限的境界,他将会透过一种无可比拟的深邃
最美好的一天:今天最简单的事:犯错最大的阻碍:害怕最严重的错误:自暴自弃万恶的根源:自私最好的休闲活动:工作最沉重的挫败:灰心最好的老师:儿童最优先的需要:沟通最令人快乐的事:帮助别人人生最大的谜:死亡人最大的缺点
主耶稣给若翰的评语是很高的:「生于女人的,没有一个比若翰更大的。」(路七28)(主耶稣这样说的时候应没有把自己和圣母算在内。
善道圣母隐修院的修女写于善道圣母隐修院心脏的"合唱"中当圣方济各和圣女加辣吸引了众多渴求真理和福音的男女时,那是在1100年的末期和1200年的初期,当时的传记作者用这样的话来框定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和精神形势下的使命
1994年,按照设在罗马的天主教神恩复兴运动服务处的可靠的估计,在二十七年中,它在天主教会中影响了七千万人的生命。它的确是天主教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中,传播非常快而广的运动。
我们也许害怕,若一安静下来,我们就会脆弱,那样就会让我们面对有关自己的一些真实的丑态,或者感到所面对的生活毫无意义。缺乏足够的信仰,就会使我们匆忙地奔向我们的精神死亡。
在讲述那比喻时,耶稣先把他的门徒们和别的人对立起来。他称他的门徒为「光明之子」。与他们相比之下,别的人便是「世俗之子」。耶稣所讲的比喻中的主人公:不义的管家,是典型的「世俗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