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多教友难以抒发以上情感,教会贤哲便以其中主要精神及时节顺序编写固定经文,如早晚课、玫瑰经、苦路经、主日瞻礼的祝文等,让缺乏语言组织能力的教友日常诵念,借着口诵心维而与天主对话,日益加深天人关系的亲密无间
所谓快乐,即是说乐总是过得很快,而苦却总是漫长而持久。人在痛苦中总会千方百计期待一点点安慰,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赋予一丝同情怜悯与抚慰,一定会产生雪中送炭的特殊效应。
,返乡信友参与者居多,也为那些常年在外工作和学习而奔波的信友们一次灵修充电的机会;2、学员五天严守大静默,无论早晚不聊天、不做任何消谴,皆能按时祈祷、参与弥撒、个人阅读、通功诵念慈悲串经、拜圣体及公拜苦路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天主,我受点苦算什么呢?再说,我能侍奉天主也是天主拣选的,这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啊。”那时正是深秋,阵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随风飘落……
他利用天主给他的智慧,写书讲道;乐于接受天主赐给他的精神与肉体上的种种磨难,克苦自己、修德立功,成为了我们教会里难得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最后也成为我们圣教会里的一个大圣人。
他硬逼着他的门徒将他捆绑起来游街示众,还逼着门徒们在大街小巷的人流里边走边喊:这个人叫别人克苦,他自己却又贪又馋!是个饕餮之徒!
道教的济世利人思想,佛教的以慈悲心为教导,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将慈悲救世、利乐众生、抚贫济困、益乐拔苦为座佑名。儒学的仁爱、天地万物一体制人。
正面看待这些事实使我们在每天生活中觉得高兴;如果选择反抗,不接纳,企图克服老化,那么就是在自讨苦吃,免不了愁面苦脸,让身边的人也活得不快乐。
艾斯德尔“被死亡的恐惧笼罩,于是向上主求助”,“她脱下华贵的长袍,穿上苦衣,在头上撒灰土,代替贵重的香油。她克己待身,摘下所有金银首饰,头发凌乱披散”(艾14:1,2),虔诚祈祷。
看的出来,他老人家也在做克苦、补赎之前的过错。天主是仁慈公义的,只要是真心忏悔的子女他都会接纳。我们村是个小堂口,在天主的护佑和神父的支持下,新建了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