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第62届普世圣召祈祷日,天主教澳门教区下午三时整于主教座堂举行感恩祭,特别为普世及本澳教区圣召祈祷,由教区首牧李斌生主教主礼,多位司铎共祭。
我的老父亲于2009年逝世,享年94岁,临终前,他将和蔼慈祥的圣母态像交到我手中,让我将这一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并嘱咐我们要热心恭敬天主,孝爱圣母,将全家人都托于圣母的仁慈照管。
女孩刚走又有两个小伙子来,说是受他女儿之托,来给放鞭炮的。女儿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孝心,老两口感慨万千。孝敬的第三个层面是:扬父母之志。
有人从赌窟中出去自杀了,因为他们的钱输光了,有时所输的不是他的,乃是暂时托给他管而已。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希望么?” 于神父说:“天主说他亲子耶稣基督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我还有一个问题。
生于1910年8月,18岁便加入爱尔兰洛托修女会。于1950年在印度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其后更陆续成立“儿童之家”和“垂死人之家”。1979年,德兰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时就见表妹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腮认真地听着,读完一段圣经后,外公与外婆开始为我们分享圣经道理。有时常见表妹举起手来提些圣经书上的问题。
说着,从随身包中掏出几样东西:这是神父托我们送你家100块钱,过年用的,虽然钱不多,但是神父的一点心意吧。这里还有一支钢笔和一个记事本,送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
科马斯特里总主教很熟悉德肋撒修女,本台记者贝杜托请他同我们谈谈这位女真福:答:加尔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去世有10年了,她从未像今天这样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圣人们永远不老!
乔治·贝纳诺斯(GeorgesBernanos)在他的著名小说《乡村神父日记》(DiaryofaCountryPriest)中,让托尔西(Torcy)的堂区神父这样说:“教会有喜乐,所有的喜乐都是为这个悲伤的世界保留的
我们都知道帕托的妻子和女儿的照片,她们死于沙漠中的饥渴。在卫星和无人机的时代,没有看到一个移民的男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被隐藏了。只有天主能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的呼喊。这是我们文明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