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种观念的人,常常以鼓励人做各种克苦,甚至自残,期望“换得”天主的“怜悯”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更多的恩宠”。天主给人的“日用粮”已经很充分了,为什么还需要“更多的”呢?
2.移供圣体:穿越黑夜的陪伴弥撒结束后,圣体被恭移至特别准备的“圣所”,象征耶稣在园中被捕后走向苦路。信徒彻夜朝拜圣体,效法耶稣在孤独中的祈祷,学习在生命的黑暗中持守信德。
(二)耶稣会的文化适应耶稣会自创始人罗耀拉˙依纳爵(St.IgnatiusofLoyola,1491-1556)起,就确立了两大传教原则:一是走上层路线,即与主流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二是本地化方针,即一种倾向于以学习传教地区的语言和风俗为必要条件的灵活传教方法
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则是巨大的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困难是我们的恩人,只有困难才能帮助我们打败自己的脆弱。
但是,圣母将这一切的苦都接受了,为的完成天主的救恩计划。让我们最最震撼的是玛利亚的承行主旨。玛利亚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
人生的快乐与否不是你拥有多少金银财宝,而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有些人吃了上餐无下餐,但他就是穷得开心,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不要忘记:笑一笑,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富翁和拉匝禄”的比喻中,最后那个富翁请求亚巴郎派拉匝禄去他家里,警告他还在世的其它兄弟,他们会听从一位“来人”的警告的,但这个提议却被拒绝了(路16:19-31)。
byKnow1one1FilePhotoPhotocourtesyofUniversityofNotreDame作者博客:一个世纪教育伟人的信念—追悼美国圣母大学老校长海斯堡神父作者简介:杨思琴博士(基督徒),比较教育学博士,美国圣玛丽学院全球教育处副主任,女性跨文化领导力中心研究员推荐:朱晓红博士
《若十七:11b》 朱梅芬修女 2005年2月5日
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古代的论说居然得到了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编者按)的理解,他在《巨人传》里说:“我毋庸长篇大论来向你证明,单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