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讯息时代的今天,经常能从媒体上读到或听到国内外许多大人物发表的各种言论、演讲、咨文等等。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他们高于常人的学问、见识、地位、权利去教
近日我读到一篇短文,题为《上帝的儿子》。细品它很有深意,全文如下:公元30年,一位来自伯利恒的男人,见到一位学者和一位先知,说道:我和耶稣一起长大,小时候几乎一样,后来
我曾在教堂遇到一位同事,他是陪亲戚来的。后来,他问我:教堂那个师傅给你们吃的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我以前参加弥撒,多半是个形式,并不知道也没注意圣祭中的经文,只知道跟着
近日我仔细阅读《谁能明白我的心意》,心里感慨、有愧、难过,十分同情主,体贴主的心意,以儿女之心期望分担他的一点痛苦,听主的劝导,身体力行,不再让主那么忧伤、焦急。此作
最近拜读了“信德”赠送的小书《嘉禄·富高——追随纳匝肋耶稣的芳踪》,被主人公的信仰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在天主似乎缺席且世俗化严重的今天,这种折服再次让我涌现出匮
弟茂德是一位虔敬,热心侍主的青年,他出生于吕斯特辣城,父亲是外邦人,母亲为犹太人,在其母亲和外祖母的影响下,成为一名热心侍主的青年。保禄宗徒在第二次去厄弗所传教时收他
由于打牌,爱看书的你已无心看名著,亦无心搞家庭卫生,无心进慕道班,更无心看圣经。可能也无心看好的电视节目。如那晚的“感动中国人选颁奖典礼”。
大文豪雨果在其名著《悲惨世界》中写到那位穷主教在讲道中举了个实例:本堂口有一位老年热心教友,在无端受到另一位教友的谩骂和凌辱时,不仅痛哭流涕地请求天主宽恕那人的罪过,更因他的犯罪得罪了万有的天主,他还要因此而受到天主的惩罚
马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德望.阿韦拉(StevenAvella)指出,这个传统在十九世纪逐渐流行,其后再获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支持下而得以普及。
最近读了一本96岁老人写的书——《走在人生边上》,作者是钱钟书的老伴杨绛。老奶奶今年应该97岁了,不知她身体是否安康?!在这个年龄仍然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真是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