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教区举办教友年讲座谈关社使命强调教徒当维护核心价值。八月二十六日,教友年专责小组在圣博德堂举办认识香港教区及社会讲座,探讨教会应如何回应香港的社会现况。
教宗钦定的奉献生活年拉开了帷幕,然而在我们身边却遭遇了不小的尴尬。奉献生活年开启之日,正逢将临期教会新的礼仪年的开始,在当日的弥撒中,司铎们很少将目光投向奉献生活年,甚至于在弥撒讲道中只字未提。
令人惊诧的是,祈祷能够转换我们的生活焦点——放下我们个人的需求,而转向天主和服务于他人。祈祷能激发你更大的祈祷意愿。
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一边用手指头弹琴,一边学习要教给教友的歌曲。学得差不多了,又回复了一些教友的网上留言,在将近十一点的时候,终于躺下休息了。
但他不是教友,教他的圣号经此时早忘了,他诚心祈求道;“我妈妈所信的天主,求你保佑我一路平安回到家里。”前面的车互相追了尾,有的撞得很厉害,甚至司机也受了伤。
由于工作的缘故,常能看到一封封浸满辛酸泪水的求援信件———家庭遭创,亲朋罹难,个人不幸,许多人被各种灾难重重包围着,生活感到窒息。许多人由此发出挣扎的呼喊:已无法承受生活之重!
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更需要一个终极目标。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存在着一系列所谓从属性的目的和目标,需要我们一项一项地去实现。
中国神长教友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不只看到自己国内的痛苦和需求,而更注意到他人在远处的困难与急需。我们中心也收到了中国神长教友及新教界朋友为我们筹集的医用防疫物资,再次感谢你们的团结友爱精神。”
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可以组成一台弥撒。
我是老教友家庭,每当提及自己是老教友时,常以祖辈教友的身份感到自豪。由于老教友自幼受父母教导,听神父讲道,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教友来说这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