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包括了两部中篇小说,内容上是各自独立的,创作时间也非同时。《水军海峡》创作于1986年,《长崎·山口的爱与死》创作于2008年,两者都在2012年进行了修订再版,成为一曲二重奏。
或是「个人自创的圣歌充满了自恋的情结。」这或许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但是追根究底,要问:到底我们的教友们清楚礼仪的目的是什么?和礼仪当中的音乐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呢?
并用华语为听众们现场转播这台隆重礼仪。25日圣诞节,中午时分,教宗从圣伯多禄大殿的中央阳台向全人类发表圣诞文告,并用33种语言(包括华语)向大家祝贺圣诞。随后,教宗降福罗马的居民和全世界的人。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GeorgFriderichHaendel)创作的《弥赛亚》(默西亚,Messiah)是18世纪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杰作之一。
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本土圣歌(即“赞美诗”)、祷告文学以及宗教题材的散文、诗、戏剧等狭义层面的中国基督教文学,以赵紫宸、贾玉铭为圣歌创作的代表;另一方面,在新教界和天主教界(后者还公开提倡“公教文学”)
悉尼一位华人教友通过网络视频表示,他们已发展至九个弥撒中心,但能操华语的神父不足;至于教友以香港移民为主,近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教友有所增加,并组织他们自己的堂区团体。
近千名参礼教友,包括二百名印度尼西亚华侨,在神父和辅祭进堂后,用华语说"恭喜发财、感谢天主",再用闽南话向神父拜年。 在2月18日大年初一,在印度尼西亚全国很多天主教堂都有庆祝农历新年。
一路上,各堂口身着彩服的秧歌队扭起来,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多个乐队演奏的圣歌此起彼伏。
为激励和方便教友到佘山朝圣,祖父创作两首佘山圣母歌(作词及谱曲)。
1996年底的圣诞假期,为华语教会贡献甚巨的玛利诺修会(Maryknoll)按惯例,慷慨地为大陆教会在美的留学生举行研习会,我这个台湾的留学生,也分沾雨露。